教会事工
德里第一位印度基督徒的非凡故事
2024-12-27
—— Arvind Balaram

最近,我在預備教神學課時,萌生了研究德里基督教歷史的念頭。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關於這個重要課題的資料竟如此匱乏。

在翻閱這些有限的史料時,我驚訝地發現,德里第一位受洗信主的基督徒是在 1852 年。也就是說,這是在基督教傳入印度 1800 多年後才發生的!(據說是「懷疑的多馬」把福音帶到了印度——譯註)換句話說,福音傳播用了近兩千年才抵達德里,這也意味著基督教在印度首都的歷史相當短暫。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德里已有約 60 萬基督徒和數千間教會,這意味著在短短 170 年間,基督教在德里實現了驚人的發展。

更爲引人注目的是,德里第一位有記載的印度基督徒拉姆錢德拉(Ramchandra)的不平凡經歷。他不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數學家,更是 19 世紀「德里文藝復興」(Delhi Renaissance)運動的重要領軍人物。

爲何印度教會歷史如此重要

拉姆錢德拉堪稱德里基督教的屬靈領袖——從 1852 年他受洗入教,直到大約 30 年後離世,他一直是德里教會事實上的掌舵人。毫不誇張地說,他就是德里基督教的奠基人。可惜的是,我在這裡從事教會事工將近 20 年,卻從未聽人提起過這個名字!

正是在研究拉姆錢德拉的生平時,我才猛然醒悟:忽視歷史研究,我們會錯失多少寶貴的屬靈遺產啊!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拉姆錢德拉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不過,除了講述他傳奇的經歷之外,我更希望能喚起印度基督徒同工們對我們本土基督教歷史的關注。

研究歷史的意義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當下的處境,讓我們以更開闊的視角,看清神在印度的作爲,同時也能從先賢們的身上汲取智慧與力量。如果不重視對前人的研究,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會與我們失之交臂。

拉姆錢德拉的早年生活

1821 年,拉姆錢德拉出生在一個卡雅斯塔(Kayasth)種姓家庭。六兄弟中,他排行老大,父親是德里地區的稅務官,負責徵收賦稅。

拉姆錢德拉 10 歲那年,他在私塾讀書時,父親突然離世。爲了撫養一家大小,母親不得不變賣首飾和家中值錢的物件來維持生計。

爲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家人很快爲他物色了一門親事——讓他迎娶一位來自富裕卡雅斯塔家族的女孩。那時的拉姆錢德拉年僅 12 歲,這樁婚事是由占星師根據雙方的星盤推算後促成的。然而婚後他才發現,妻子是聾子。所幸她爲人善良,十分賢惠。後來,兩人共同撫養了三個女兒。

從求學到學術巔峰

拉姆錢德拉的求學之路始於德里政府英文學校。在那裡,他度過了六年的學習時光,展現出過人的天賦。畢業後,他先是謀得一份文員工作。機緣巧合的是,當這所學校改製爲德里學院時,他憑藉優異的表現獲得獎學金,得以重返校園深造。1844 年學成後,母校破格聘請他擔任教授。

此後的幾年,是拉姆錢德拉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他和德里學院一起,成爲了後人所稱的「德里文藝復興」運動的中流砥柱。在這一時期,西方的科學和數學知識逐漸融入烏爾都語(Urdu)教育體系,這極大推動了德里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激發了當地的創新思維。

在這期間,拉姆錢德拉創辦了兩份烏爾都語期刊。他筆耕不輟,寫作範圍十分廣泛:既有時事新聞、文學評論,也有科學論文、翻譯連載,還配有精美的插圖。

1850 年,拉姆錢德拉推出了他的數學著作《用代數解決最大值和最小值問題》(The Problem of Maxima and Minima, Solved by Algebra)。這本書起初在印度並未激起太大水花,但後來卻得到了英國著名數學家奧古斯都·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的高度讚譽。正是這部著作,加上德·摩根的大力推薦,讓拉姆錢德拉的名字享譽國際學術界。

初識基督教

拉姆錢德拉與基督教的第一次接觸,源於德里第一位外國傳教士詹姆斯·湯普森(James Thompson)。湯普森曾送給他一些福音小冊子,但當時的拉姆錢德拉對此毫無興趣。那時的他深受西方科學思想影響,已經轉向無神論,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各種宗教儀式都不以爲然。

最初,拉姆錢德拉對基督教持兩點質疑態度:第一,他認爲,如果英國人真心信仰基督,就應該積極向他人傳播信仰;第二,他覺得,就算承認上帝的存在,籠統地認可也就足夠了,何必非要信奉某個特定的宗教呢?

1851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想法。當時一位學生邀請他參觀聖詹姆斯教堂——這是當時德里僅有的兩座教堂之一。雖然他只是出於好奇應邀同去,但這次看似平常的參觀,卻成爲了改變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

在教堂裡,拉姆錢德拉親眼目睹了一群德高望重的英國人跪地禱告的場景。他後來在文章中回憶道,看到他們如此虔誠地敬拜上帝,內心突然湧起了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要深入研讀聖經。

德里的第一位基督徒

拉姆錢德拉開始研讀新約,同時也閱讀《古蘭經》和《薄伽梵歌》的英譯本。他還經常與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領袖們展開討論。經過反覆思考和比較,他最終確信:唯有耶穌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

這個信仰的抉擇卻讓拉姆錢德拉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是悄悄地信仰基督,還是通過受洗公開表明信仰呢?他心裡很清楚,一旦接受洗禮,就意味著將永遠失去種姓身份,與家人的關係也會遭到嚴重破裂。更讓他憂心的是,日後該如何爲自己的女兒們找到合適的婚配對象。

經過近一年的反覆思索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拉姆錢德拉最終還是決定接受洗禮,公開自己的信仰。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定在了 1852 年 7 月 11 日。令人欣慰的是,在此之前,他已經成功帶領了一位同屬一個種姓的醫生朋友——奇曼·拉爾(Chimman Lal)歸信基督。

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拉姆錢德拉和拉爾在聖詹姆斯教堂接受了洗禮。教堂內擠滿了前來觀禮的圍觀群眾,他們都對這一幕充滿好奇。據記載,當這兩位出身高種姓的印度教徒公開宣告自己對基督的信仰時,整個德里城都轟動了。

德里的第一個基督徒群體

這位德里的第一位基督徒在接受洗禮後,遭到了家人和所在階層的排斥。拉姆錢德拉的妻子被家人強行帶走,夫妻被迫分離了整整九年,最終才得以重聚。

在 1857-58 年的印度民族起義期間,德里的大多數基督徒都遭遇不幸,其中包括奇曼·拉爾。所幸拉姆錢德拉及時逃到了德里郊外 15 公里的一個村莊。他在那裡躲藏了一個月後,又轉移到叢林中避難。

起義平息後,拉姆錢德拉重新召集了在德里倖存的少數信徒。正是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剛剛起步的教會才得以延續下來。

多年來,拉姆錢德拉引導了數十人皈依基督教,其中包括後來成爲教會領袖的塔拉·錢德(Tara Chand)。據傳,就連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赫·扎法爾(Bahadur Shah Zafar)也曾召見拉姆錢德拉,想要勸阻他改信基督教。然而這次召見反而讓皇帝的一位侍從皈依了基督教。

後來,拉姆錢德拉成爲了印度第一所工程學院——托馬森土木工程學院(Thomaso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即現在的印度理工學院魯爾基分校)的校長。之後,他又成爲了帕蒂亞拉(Patiala)藩王的私人教師。直到 1880 年離世前,德里的基督教會一直將他視爲精神領袖。

寶貴的屬靈遺產

拉姆錢德拉的一生,值得所有印度基督徒銘記,尤其是我們德里的信徒。作爲今天的印度基督徒,我們是站在這些信仰先驅和精神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的。如果我們忽視了這段歷史,就會錯失珍貴的歷史視角和屬靈激勵。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印度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Remarkable Story of Delhi’s First Indian Christian

Arvind Balaram(阿文德·巴拉蘭姆)是印度福音聯盟的理事會成員之一,也是德里聖經團契古噶恩教會(Delhi Bible Fellowship Gurgaon Church)的主任牧師。他本科畢業於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後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BTS)獲得道學碩士學位。
標籤
宣教
歷史
見證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