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耶穌的人性:我們忽視的視角
2024-09-24
—— Louis Markos

當我讀研的時候,我曾研究 1980 年代文學,當時我接觸到了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這一批評流派。最初,我以爲自己會倡導這種文學理論方法。我當時的想法是,「畢竟,我對滋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維吉爾(Virgil)、但丁(Dante)、喬叟(Chaucer)、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歷史時期了解得越多,我就能越好地分析和欣賞他們的詩作。」

我非常敬仰的C.S.路易斯(C.S.Lewis)在撰寫《失樂園序言》(A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部開創性的研究幫助現代讀者從彌爾頓(Milton)自身的信仰和他所處時代的信仰出發,來理解這位詩人及他的這部偉大著作。我堅信,路易斯的方法會在我深入研究華茲華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丁尼生(Tennyson)和勃朗寧(Browning)的偉大詩作時,爲我開啓新的視野。

然而,事實證明,我的熱情白白浪費在了錯誤的地方。新歷史主義者並不像路易斯那樣,渴望從彌爾頓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他。相反,他們教導說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偉大的詩人、藝術家、先知,都是社會經濟環境的產物。從他們最終反人文主義的觀點來看,莎士比亞不是一個超越了自己時空侷限、觸及超然真理和美的天才,而是伊麗莎白時代權力政治的產物。

同樣地,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女權主義將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簡化爲社會構建,而非神賦予的本質特性;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新歷史主義則把詩人簡化爲社會政治經濟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決定論式的還原主義也滲透到了一些神學院。在那裡,聖經不再是永恆聖道,而是被當作文化產物;聖經不再是神智慧的啓示,而是非個人化的文本演變結果。

面對這種看似不明顯但實際很危險的攻擊,真正的信徒該怎麼辦呢?這種攻擊不僅針對聖經的完整性,還針對人的主觀能動性。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完全無視歷史和它對人的影響。相反,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方面要尊重人的尊嚴和自由意志;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活在特定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中。

如果這種觀點對我們來說是正確的,那麼它對於那位既完全是神、又完全是人的基督也必定是正確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聖經的見證和基督教正統信仰的確認。基督並不是像諾斯底教派中的幻影說信徒所相信的那樣,只是看上去有肉身;他確實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他和任何一個曾經活過的人一樣,都處於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之中。

美國亞馬遜網站對本書的介紹如下:

《我們忽略的耶穌:基督人性的驚人真相》

帕特里克·亨利·里爾登(Patrick Henry Reardon)著

我們如何理解耶穌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這一奧祕?我們如何正確地談論真實的耶穌而不落入所謂「尋找歷史上的耶穌」的懷疑論的陷阱?

《我們忽略的耶穌》一書中,牧師兼學者帕特里克·亨利·里爾登通過福音書的故事,發現了真正的耶穌。透過最了解他之人的眼光來看他——使徒、他的社區、信徒,他們在自己的信仰中用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他。藉著這些生動的敘述,我們思考上帝的兒子到底是誰——並理解他是如何來救贖和聖化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托馬斯·尼爾森出版社(Thomas Nelson)256 頁。

這個觀點看似明顯。可是,要如何探討這個思路,又不會像新歷史主義那樣把基督本人簡單地歸結爲一世紀羅馬-猶太權力政治的產物呢?在讀到帕特里克·亨利·里爾登的《我們忽略的耶穌:基督人性的驚人真相》The Jesus We Missed: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Humanity of Christ)之前,我一直認爲這樣的嘗試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有人試圖這麼做,也只會削弱基督和福音書的力量與真理。

意外驚喜

確實,我讀里爾登的引言時感到相當不安。我在想:一個寫出這些話的人,怎麼可能不陷入新歷史主義的陷阱呢?

神永恆的話語(指耶穌)不僅僅取了某些人性特質,還進入了一個具體的、有歷史背景的個人生活中。他使自己成爲了人類歷史中的一個主觀參與者,一個其存在和經歷都受到時間、空間、特定生理特徵限制的人。(第xxii頁)

我當時想,這種觀點肯定會把耶穌從道成肉身的聖子貶低成一個有上帝意識的一世紀猶太流浪傳教士。

我發現新歷史主義的真相時,感到非常震驚和不快。但後來發現里爾登不僅逃脫了新歷史主義簡化論的牢籠,甚至超越了它,這讓我感到驚喜和欣慰。

里爾登是芝加哥全聖徒安提阿正教會(All Saints Antiochian Orthodox Church)的牧師,也是《試金石》(Touchstone)雜誌的高級編輯。他在分析中展現了以下幾個特點:他對希臘語和希伯來語有深入而細緻的理解。事實上,書中使用的譯文都是他自己翻譯的;他的思想、情感和靈性都深深浸潤在教會先賢們的神學和牧養著作中;他關於耶穌人性的所有論述不僅完全符合聖經,還能讓我們更接近道成肉身的耶穌。

永恆聖言的人性

里爾登用四章(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討論耶穌傳道前的生活,他仔細地描繪了基督如何擁有一個真實的、隨著成長而發展的人類意識。里爾登警告我們不要:

把耶穌的自我認知看作是某個特定時刻突然獲得的東西。相反,這是一個隨著他的成長而逐漸發展的過程。自我認知是與自我存在密不可分的,是自我存在的延伸。耶穌對自己身份的意識來源於他的身份本身……[自我認知]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個過程是有歷史性的,就像人類意識的所有組成部分一樣。人類的自我認知是一個持續進行的「事件」。(14 頁)

乍聽起來,這可能像是心理學的胡言亂語,或是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使耶穌神性主觀化的手段,但事實並非如此。里爾登只是在闡述道成肉身、上帝取了人性這一事實的全部含義。雖然耶穌作爲完全的神與天父相連,但他的人類大腦和意識仍然經歷了成長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在的猶太會堂社區(這個社區深受聖經影響)以及他父母的虔誠影響都塑造了他的意識。里爾登注意到,馬利亞對天使報喜的回應(路 1:38)和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路 22:42)有相似之處。基於這一觀察,里爾登認爲,耶穌是從他的母親那裡學會了對上帝的順服(「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完全的認同

耶穌與人類的認同是徹底的。他能夠體恤我們,因爲他和我們一樣經歷了疲勞、飢餓和誘惑。就像我們一樣,他與神的親密關係和屬靈力量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禱告和對聖經的默想來培養。更重要的是,這要求耶穌全面地認同舊約。里爾登展示了耶穌在受洗、曠野受試探和傳道過程中,如何逐漸且主動地認同自己是:

  • 以撒(在受洗時,神稱耶穌爲他的愛子,這與神呼召亞伯拉罕獻上愛子時使用的措辭如出一轍)
  •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他們過紅海受洗後在曠野中度過 40 年,而耶穌在曠野中度過 40 天,都經歷了試煉)
  • 約伯(一個蒙神喜悅卻被允許受撒但考驗的人)
  • 以賽亞預言中的彌賽亞(當耶穌在家鄉人面前誦讀《以賽亞書》61 章並宣稱這預言在他們聽見時應驗了,他「親自承擔了這預言,並肩負起其信息全部的直接重擔。」(第 62 頁)

那麼,耶穌在經歷這些事情之前難道不知道它們嗎?里爾登的回答是否定的。《路加福音》2:52 告訴我們,耶穌的智慧是在不斷增長的。這種增長「意味著彌補不足,克服侷限。從邏輯上講,在學習某些事情之前,耶穌並不知曉這些事。簡而言之,道成肉身的侷限性包括耶穌也經歷了無知的階段。」(第 79 頁)

開創性作品

里爾登對基督和福音書提供了許多深刻見解。他的做法兼顧了兩個方面:既堅持高度重視福音書的完全權威性和可靠性;同時,他對四位福音書作者採用的不同文學手法有深入的理解。

2012 年這本《我們忽略的耶穌》出版時,我沒有注意到它,就像我也錯過了耶穌完全人性的許多重要方面一樣。現在,我很高興里爾登這本開創性的重要著作讓我開了眼界,使我看到了那位曾經是、現在依然是神人二性的耶穌的這些關鍵特質。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Jesus—and Book—We Missed

Louis Markos(路易斯·馬可思)休士頓基督徒大學英語教授和駐校學者,也是人文學科的教席教授。他的二十本著作包括《從阿喀琉斯到基督》《力士路易斯》《站在霍比特人的肩上》及《神話成真:以基督教視角解讀希臘羅馬神話》。
標籤
書評
歷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