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誰是我的鄰舍?重識排華時期的美國
2025-09-03
—— Ryan Zhang

小時候我還住在中國時,我們把旅居美國的華人叫做「金山伯伯」。每當他們回國探親,總是下榻最豪華的酒店,在大飯店擺宴請客。那時候,在我們許多人眼中,美國簡直就是天堂。可等到 1999 年我和家人真正移民到了美國,才發現現實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

《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記者兼編輯羅明瀚(Michael Luo)在他的新書《異鄉人:美國華人的排斥感、歸屬感與史詩故事》(Strangers in the Land: Exclusion, Belonging,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中,用一句呼應《創世記》開篇的話作爲起點:「起初,門是敞開的」(第 1 頁)。對許多早期華人移民來說,加利福尼亞「擁有幾乎難以想像的自然資源,氣候溫和,港灣眾多」(第 1 頁)。而且,就像伊甸園周圍的土地,這裡也有黃金。黃金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使加州成了試驗「多種族民主」美國夢想的理想之地。

然而,如果說加州是伊甸園,那種族主義這顆罪的種子很快就進來了。19 世紀中葉,少數華人的確淘到了金子、發了財,但更多的人卻成了礦工、廚師、傭人、修鐵路的苦力。他們經歷了欺騙、歧視,甚至暴力。羅明瀚在書中詳盡動人地記述了這些悲劇經歷。

《異鄉人:美國華人的排斥感、歸屬感與史詩故事》(Strangers in the Land: Exclusion, Belonging,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羅明瀚(Michael Luo)著

羅明瀚講述了一段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歷史,成千上萬的華人遠赴重洋,來到一個他們稱爲「金山」(Gum Shan)的陌生國度。起初,美國人對這些異鄉來客還算歡迎;但隨著華人數量的增長,太平洋沿岸爆發了一系列可怕的種族暴力事件。羅明瀚追蹤這段歷史,從最早的移民年代一直講到當代,展現出華人在歧視與迫害下不屈不撓的堅韌,也重新揭示了多種族民主在美國社會中的複雜現實。

道布爾戴出版社(Doubleday), 560 頁

美國的原罪:種族主義

隨著移民西進,曾肆虐美國東海岸的種族原罪也毫不意外地開始在西部蔓延。羅明瀚寫道:「華人問題緊隨黑人問題而來,與重建時代的終結、吉姆·克勞法的擴張,以及西部原住民的降服同時發生。」(7 頁)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羅明瀚運用記者的敏銳與扎實的功底,條理分明地記錄了邊疆地區對華人的無政府暴力如何一步步升級,最終導致 1882 年《排華法案》的通過。國會大廳、報紙言論,處處瀰漫著對華人的仇外、無知和惡毒咒罵。羅明瀚指出:「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僅僅因爲種族的緣故而將某個民族拒之國門之外。」(204 頁)

《排華法案》通過之後,對華人的待遇更加惡化。本書最核心的五章,詳細記述了美國各地的白人多數如何利用暴力與法律模糊地帶,將華人從城市中趕出去。這段歷史在今天的美國鮮爲人知,卻是無法抹去的污點。

然而,儘管面對不公與仇恨,華人依舊下礦挖金,修建了美國橫貫大陸鐵路中最艱險的一段,也在邊境小鎮從事各種苦力活。但他們對美國的貢獻遠不止於此。羅明瀚寫道:「他們是美國歷史的主角之一。他們敦促這片接納他們的土地踐行其所宣稱的理想。」(7 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在美出生的華人新一代長大成人,他們開始主動爭取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比如,1898 年出生於舊金山的黃金德(Wong Kim Ark),贏得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最高法院訴訟。法院確認,根據第十四修正案,在美國出生的人不能被剝奪國籍。霍勒斯·格雷(Horace Gray)大法官在判詞中寫道,如果否認黃金德的國籍,那就等於「也否認了成千上萬英裔、蘇格蘭裔、愛爾蘭裔、德國裔或其他歐洲裔父母所生者的美國國籍——而這些人一直以來都被視爲並被當作美國公民」(368 頁)。

這種論證邏輯揭示:只有當不公同時威脅白人公民地位時,華人的正義才值得伸張。這構成了貫穿全書的主題:一個族群的被接納程度,往往取決於它與主流族群之間的關係,以及它能否被同化。

當代種族主義

儘管美國人爲實現國家理想奮鬥了許多年,種族主義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本書的創作靈感源於 2016 年羅明瀚在紐約曼哈頓街頭的一次遭遇。有名女子衝他喊道:「滾回中國去!」羅明瀚感嘆道:「亞裔美國人的處境一直都很脆弱,從未真正得到改善。在整個美國歷史中,總有人不斷地呵斥我們:滾回老家去。」(9 頁)如果說種族主義是美國最早的頑疾,它究竟如何持續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在《他鄉異客》一書中,羅明瀚講述了華人移民在美國百年間的痛苦故事。但敘事在 1965 年新的移民制度確立之時戛然而止。讀者只能自行將書中的歷史與當下的現實連結起來。比如,他們可能會從過去驅逐華人的歷史,聯想到今日針對無證移民的遣返行動;又或者,從 19 世紀末本土出生華人的法律模糊身份,聯想到今天「追夢人」(Dreamers)的困境。毫無疑問,黃金德在 1898 年贏得的最高法院判例,將再次成爲當今出生公民權爭議的核心戰場。

或許我們會覺得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但其實已有許多變化。如今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雖然更隱蔽,卻依然存在。羅明瀚坦言道:「如今,雖然在法律上不再允許對華人及其他亞裔的公然歧視,暴力驅逐也已成爲歷史,但對許多亞裔美國人來說,那種我是否真正屬於這裡的疑惑仍然揮之不去。」(435 頁)那種「心理上的無家可歸感」依然存在,只是隨著背景、群體的不同,體現出不同的形式。

以羅明瀚的父母爲例,他們是 1967 年以留學生身份從台灣來到美國,背景與 160 年前來自中國南方的文盲勞工大不相同;也不同於今日來自中國北方的新移民,或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幾代華裔。如今的華人被貼上了「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的標籤,這個標籤看似光鮮,實則充滿許多問題。可惜的是,羅明瀚在書中對這一議題著墨不多。我很欣賞羅明瀚對過去的精彩描繪,但如果他能更深入地討論當代亞裔在美國遭遇的種族主義現實,而不是將這部分留給讀者自行拼湊,那就更好了。

爲什麼沒有更多的人站出來?

在這本書裡,有一段情節特別打動我。儘管羅明瀚提出了許多批判,但他也特別指出,一些白人基督徒關心華人鄰舍,並採取實際行動。他們教華人學英文,提供法律援助,向他們傳福音,甚至在國會中爲他們發聲。作爲一名華裔美國牧師,我多麼希望,參與這項努力的人能更多一些。

羅明瀚所記錄的這些故事,與馬禮遜、戴德生以及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的活躍發展處在同一個世紀。正當清末義和團運動,許多西方宣教士在中國殉道的同時,加州卻在大規模遣返華工。爲什麼那麼多人甘願遠赴重洋,爲中國人的靈魂得救而捨生忘死,卻在自己國家裡,對身邊的華人鄰居幾乎沉默不語?從那時起,我們真的有多大改變?如果有一天,中美爆發戰爭,新一波種族主義席捲而來,我在基督裡白人弟兄姐妹們會爲我挺身而出嗎?

《他鄉異客》提醒我們一個嚴肅的真理:只要我們願意讓自己的行爲,無論是私下裡還是在公開場合,真正與我們的信仰一致,基督徒其實擁有足夠的資源去勝過種族主義。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o Is My Neighbor? Revisiting the Chinese Exclusion Era

Ryan Zhang (張永昭)12 歲時從中國廣州移居俄亥俄州,擁有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政府與美國研究學士學位,和哥頓·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道學碩士學位。他是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新城長老會(New City Presbyterian Church)的鄰里事工牧師。他也是中國夥伴( China Partnership)的翻譯經理。
標籤
書評
種族歧視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