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若非基督,我將成爲斯多葛主義者
2024-08-30
—— Louis Markos

每年春季,作爲休斯頓浸會大學(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的教授,我都會帶領學生讀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沉思錄》(Meditations)。在這個過程中,我總會說出一句令學生大吃一驚的話:假如有人能夠證明基督並未復活,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基督教信仰,轉而成爲一名斯多葛主義者。

我是認真的。若復活未曾發生,基督教便是一場騙局;若基督教是騙局,神就從未說過話;如果神從未說過話,那麼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克制情感,抑制慾望,順應自然。簡而言之,就是謹慎度日。而在這方面,沒有人比斯多葛主義者做得更好。

無論生活如何變幻莫測,斯多葛主義者總能從容應對。這就解釋了爲什麼三位最偉大的斯多葛主義者會有如此迥異的人生:一位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一位是身兼哲學家和劇作家於一身,擔任過尼祿導師、顧問的智者塞內加(Seneca),他後來捲入密謀暗殺尼祿一事;最後一位是從奴隸到自由人,最終創辦自己哲學學校的思想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這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卻因同樣的斯多葛哲學而獲得相同的慰藉、平靜、鎮定。

雖然奧勒留的《沉思錄》是斯多葛學派最負盛名的著作,但對現代讀者而言,愛比克泰德的《手冊》(Enchiridion)無疑是最佳入門之選。近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古典文學榮休教授A.A.朗(A.A.Long)爲普林斯頓大學「古代智慧現代讀本」系列推出了最新力作《如何獲得自由:斯多葛生活的古代指南》(How to Be Free:An Ancient Guide to the Stoic Life)。這本書不僅收錄了朗教授新譯的《手冊》全文,還精選了愛比克泰德《論說集》(Discourses)中的九篇文章。這部作品深入探討了內心世界,爲讀者指明了如何在外部環境的桎梏下找到內心自由。

內心的自由

雖然愛比克泰德曾經是奴隸,但朗教授指出,他關於獲得自由的教導既不涉及政治,也不關乎經濟。在愛比克泰德看來,心靈是「人類獨特且唯一的領域,只要我們願意,就能在這片天地裡獲得絕對的自由,享有至高無上的主權,不受任何束縛。」(xxvii頁)這種思想將:

奴役的本質從外在轉向內在,從肉體轉向精神。在此背景下,哲學,而非解放,成爲了真正自由的源泉……當你將心繫於那些脆弱易逝的事物時,你就淪爲了奴隸。或許是你的身體讓你失望,或許是激情和情緒將你牢牢掌控。也可能是你錯將幸福寄託在他人身上,追逐財富和名聲,甚或只是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運氣。這一切都會讓你失去自由,成爲外部世界的囚徒。(xviii頁)

儘管朗教授承認,愛比克泰德的斯多葛主義或許與當今「推崇本真性、期望、情感表達和自我主張」的潮流不盡相符,但他隨即指出,這一古老的哲學思想「恰恰適用於我們這個被社交媒體、碎片化信息、認同焦慮、公眾憤怒、追求關注和自我施壓等現象充斥的喧囂世界」(xxiii頁)。

如今,恐懼和焦慮在我們的社會中蔓延,年輕人尤甚。智能手機不斷向他們推送各種令人不安的消息,他們卻無力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斯多葛主義的智慧或許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良藥。

《手冊》開篇的那幾行文字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愛比克泰德斯多葛主義的精髓。如果我們能夠真正領會這些意思,生活會變得多麼輕鬆愉快啊。

《如何獲得自由:斯多葛生活的古代指南》

愛比克泰德  著

愛比克泰德是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他是奴隸出生,大約生活在公元 55 年至 135 年間。愛比克泰德認爲,精神的自由最寶貴。在他看來,即使身陷囹圄,人的內心仍可獲得真正的解放。

當代斯多葛主義研究的翹楚A.A.朗教授,爲我們帶來了愛比克泰德經典著作《手冊》的全新詮釋。這本《如何獲得自由》不僅收錄了《手冊》的精華,還精選了愛比克泰德《論說集》中的若干篇章,爲讀者呈現了一幅完整的斯多葛生活哲學圖景。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8 年)232 頁。

世間之事,有我們能掌控的,有我們無法掌控的。我們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判斷、動機、慾望、厭惡——簡言之,一切源於我們自身的行爲。我們無法掌控的是身體、財產、聲譽、地位——也就是說,一切不由我們決定的事物。而且,我們能掌控的事物天生就是自由的、暢通無阻的、不受約束的;相反,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則是軟弱無力的、受制於人的、處處受阻的,與我們無關。(第 3 頁)

引起共鳴的智慧

朗教授的翻譯可謂獨具匠心。他的文字既生動活潑,又不失莊重;既不顯得枯燥乏味,也不流於口語或輕浮。這一特點在他對「up to us」(由我們決定)這一短語的處理上表現得尤爲突出。與其他譯者常用的 「within our power」(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或「under our control」(在我們控制之下)不同,朗教授的譯法爲愛比克泰德的言論注入了一種現代感和銳氣,同時又保留了其永恆的魅力和簡樸的莊嚴。以下是幾則經朗教授妙筆點化的愛比克泰德金句,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 去洗澡時,不妨想像浴室裡可能發生的事——有人可能濺你水,或推擠你,或說粗話,甚至偷你的東西……如果真遇到妨礙你洗澡的事,你可以這樣想:「好吧,洗澡並非我唯一的目的;保持內心與自然和諧才是關鍵。若爲此事動怒,我就背離了初衷。」(11 頁)
  • 與其期望事情按你的意願發展,不如接受它們的本來面目,這樣你就能心安。(17 頁)
  • 若是爲討好他人而尋求外界認可,相信我,你已經迷失了方向。(33 頁)
  • 如果在不損害榮譽、正直和道德原則的前提下能夠得到某樣東西,那就告訴我方法,我一定會去爭取。(35 頁)
  • 若有人在街上擅自擺佈你的身體,你肯定會勃然大怒。可你卻隨意讓他人的侮辱左右你的心靈,任由它陷入困擾和混亂。(43 頁)
  • 此刻就爲自己樹立一個明確的品格和身份吧,無論獨處還是群居,都要始終如一。(61 頁)
  • 習慣了節儉生活,不必沾沾自喜;若只飲白水,更不必到處張揚。(83 頁)
  • 正在進步的人有著這樣的特徵:他們不批評他人,不讚美他人,不責備他人,不指責他人,也不炫耀自己的身份或學識。(85 頁)

近十年來,心理學家和諮詢師越發明智地建議患者區分兩類事物:一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無法掌控的事,二是自己對這些事的反應——後者才是真正可以掌控的。這樣的建議恰恰是愛比克泰德思想的精髓。朗教授通俗易懂的翻譯,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這一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這本書的實用性還體現在其精巧的設計上:輕巧的尺寸便於單手持握或隨身攜帶。對於古典學者來說,書中並列的希臘原文和英譯文更是額外驚喜。這些特點使它不僅成爲古典研究者的理想讀物,也爲在現代繁忙生活中尋求內心平衡的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劑良方。

斯多葛主義是基督教智慧嗎?

細讀愛比克泰德的《手冊》,基督徒讀者不禁會感到驚訝:這部成書於新約之後約一代人的著作,在道德倫理方面竟與新約教導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

《手冊》中的某些訓誡,彷彿是登山寶訓(太 第 5-7 章)的異教版本。尤其是耶穌告誡門徒不要爲衣食憂慮時所說的話,更是與之相呼應。耶穌的理由是:天父必會供應我們所需,況且憂慮也無法延長壽命(太 6:25-34)。愛比克泰德的語氣和觀點,則讓人聯想到保羅那充滿自信的宣告:」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 4:11-12)

保羅所提到的「祕訣」,斯多葛學派也有所領悟,但僅限於表層。斯多葛學派善於適應各種處境,但他們不知道有一位慈愛且積極參與人類生活的神,祂了解我們的需要,關心我們的需要,並且供應我們的需要。

斯多葛主義者和基督徒都注重內省,但他們的收穫卻大不相同。斯多葛主義者在內心只能找到一種非個人化的內在之光,而基督徒則能感受到聖靈的內住。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斯多葛主義或許能帶來一時的寧靜與安慰。然而,它既缺乏力量,也缺乏智慧去指引我們到達那超越世俗煩惱的終極安息之所。更重要的是,它無法滿足造物主賦予我們內心那份真實而正當的渴望。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y I Would Become a Stoic

Louis Markos(路易斯·馬可思)休士頓基督徒大學英語教授和駐校學者,也是人文學科的教席教授。他的二十本著作包括《從阿喀琉斯到基督》《力士路易斯》《站在霍比特人的肩上》及《神話成真:以基督教視角解讀希臘羅馬神話》。
標籤
書評
斯多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