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會對跨性別理論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未成年人接受跨性別激素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公眾對於維護體育賽事中性別隔離的支持度也在上升。曾因主張設立單一性別更衣室而被猛烈抨擊的《哈利·波特》作者 J.K.羅琳,如今已點起勝利雪茄,因爲英國最高法院確認了「性別」應基於生物學的定義。然而,對某些激進分子來說,跨性別理論的「正確性」就像地心引力一樣毋庸置疑,儘管這一理論實際上根植於近代、且極具爭議的哲學思想。
跨性別理論缺乏哲學上的自洽性,但其支持者往往用咄咄逼人的態度來彌補這個缺陷。他們對性與性別本質的極端主張,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地帶的哲學觀點,在極短時間內變成了文化共識。文化轉變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甚至讓人難以追溯這些觀念從何而來。儘管社會氛圍開始轉向,基督徒仍必須深入了解跨性別理論,因爲這股思潮短期內恐怕不會消失。
在《神所賜的身體:對跨性別理論的聖經回應》(The Body God Gives: A Biblical Response to Transgender Theory)一書中,羅伯特·S. 史密斯(Robert S. Smith)爲基督徒提供了一份扎實、深入的福音派視角回應,幫助基督徒在性別混亂的文化中站穩立場。史密斯現任悉尼宣教聖經學院(Sydney Missionary and Bible College)神學、倫理與音樂事工講師。他的寫作目標是「評估跨性別理論最核心的本體論主張」,即「人的性別認同並不由其生理性別所決定」(3 頁)。史密斯從正統的基督信仰立場出發,爲我們面對這個炙手可熱的文化議題提供了寶貴而清晰的聖經洞見。
《神所賜的身體:對跨性別理論的聖經回應》(The Body God Gives: A Biblical Response to Transgender Theory)
羅伯特·S. 史密斯(Robert S. Smith)著
在《神所賜的身體:對跨性別理論的聖經回應》一書中,羅伯特·史密斯堅持認爲,人的性別應扎根於其生理性別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神所賜的身體。他挑戰跨性別理論的核心論點:即人的性別認同不由其生理性別所決定。爲此,史密斯不僅批判當代關於性和性別的話語變遷,也用聖經的真理與憐憫來回應這個世代的混亂。他指出:神在祂的道、祂所創造的世界中,都清楚地啓示了祂的心意。
萊克斯漢姆出版社(Lexham Press), 450 頁
性別研究領域往往令人費解。相關的文章和著作常常術語繁複、文風晦澀難懂。更重要的是,許多性別理論家所依據的知識論根基,和基督教世界觀乃至常識性的現實理解之間都有著極大的鴻溝。要認真閱讀這個領域的學術著作,確實令人望而生畏,但史密斯已替我們完成了這項艱難的前期工作:他先理解,再進行評析。
隨著史密斯的分析逐步展開,性別研究內部的張力與矛盾也迅速浮現。舉例來說,有的學者認爲性別是一種表演行爲;有的則認爲性別是文化預設的產物;還有一些人則繼承了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的理論,主張性別是透過社會規範所建構的權力結構。儘管觀點不盡相同,但這些理論有一個共通點:「人性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性與性別……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由語言賦予的」(88頁)。換句話說,現實像液體一樣,總是被人的語言與文化所重新塑造。
在這些「液態現實」觀點中,性別理論先鋒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貢獻尤爲突出。她的觀點也隨著時間不斷演變:早期她認爲性(Sex)是真實的,而性別(Gender)是文化上的表演行爲;但後來她發展出更爲激進的看法:無論性還是性別,其實都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史密斯花了大量篇幅與她的思想進行對話,指出她的影響力是如何滲透進我們今天的文化中的。
然而,巴特勒的思想並非橫空出世,它是在漫長思想演變中的一環。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到第一波女性主義的興起,再有性解放運動與第二波女性主義的推動,這些思想潮流不斷突破傳統性別角色與二元區分的界限。史密斯在書中對性別理論的思想史進行了精彩回顧,這是《神所賜的身體》一大亮點:史密斯爲我們如何回應當下文化問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史密斯坦率地堅持聖經的至高權威,這也意味著他始終以整全的聖經神學來閱讀和回應當代議題。在本書中,他旨在從「神學-人類學(theo-anthropological)」與「神學-倫理學(theo-ethical)」兩個維度回應關於性別身體與性別認同的問題。他在一開始就清楚表明立場:人的身份根本上是建立在神的權柄之上,並以祂在聖經中的啓示爲基礎(43頁)。史密斯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套堅實的、以聖經爲中心的人觀(anthropology),以回應跨性別主義。
雖然聖經中並沒有哪一節經文明確提到如今跨性別主義者所理解的跨性別行爲,但整本聖經的教導都反對將有性別的身體與生理性別或性別割裂開來。因此,史密斯所提出的人類學,是深深扎根於聖經故事線的:創造、墮落、救贖與更新。
神起初造人就有男女之分;墮落之後,人對性的理解也遭到扭曲破壞。但耶穌關於身體的教導,不僅揭示了身體的意義,也指向救贖的盼望。而最終的復活,則徹底肯定了性別化的身體。這一神學架構,不僅解釋了像「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或「間性人」(intersex)等現象,也堅持了一套基於創造秩序的性倫理,成爲傳統基督教對性別與婚姻定義的基礎。
史密斯強調,雖然性別與性有所不同,但性別始終必須錨定在生理性別之上。這一觀點帶出三項重要的神學含義:
這些觀點或許並不新鮮,但史密斯的研究卻耳目一新、充滿神學深度。令人欣慰的是,他始終將整本書的結論建立在「救贖的盼望」上,並指向神對人類原初設計的救贖與修復。
《神所賜的身體》爲「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之間應保持一致,提出了有說服力的論證。作者史密斯既秉持嚴謹的學術,又充滿人文關懷。他揭示了當社會全盤接受跨性別理論時,許多群體(如間性人)會受到傷害。同時他也承認,確實有人經歷「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而福音正能爲他們帶來幫助和盼望。圍繞跨性別議題的討論並非只是理論探討,而是關係到現實生活中人的處境與苦難。
這是迄今爲止福音派學界最全面的一部跨性別理論分析著作。書中對性別研究過去 75 年的發展脈絡提供了權威而清晰的梳理,揭示了這一思想體系如何逐步塑造出今日的跨性別理論。史密斯認真地與性別激進主義者那些複雜難懂的理論展開對話,這對不熟悉相關學術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略顯吃力。
除了對跨性別理論的批判性回應,史密斯還評析了現有福音派在此議題上的重要著作,使本書對那些想了解更多入門資源的讀者來說也頗具參考價值。我們也盼望史密斯將這些研究成果,以更通俗的方式呈現給更廣大的讀者群。
這本書理應與卡爾·楚曼(Carl Trueman)所著《現代自我的崛起與勝利》(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以及羅伯特·加格農(Robert Gagnon)的《聖經與同性戀行爲》(The Bible and Homosexual Practice)等代表性作品並列收藏。《神所賜的身體》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適合學者、牧者與教會領袖使用,幫助他們從聖經立場回應跨性別理論的挑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Treatment of Transgender Theory Christians Have Been Waiting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