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你的孩子需要真實世界的體驗
書評:《焦慮一代:童年大重塑如何引發流行心理疾病》,喬納森·海特 著
2024-06-12
—— Keith Plummer

這本書差一點就不會面世。至少,這不是喬納森·海特( Jonathan Haidt)最初打算寫的那本書。那本書原本計劃用一章的篇幅來討論社交媒體對美國民主的衝擊。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喬納森越來越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程度之深,範圍之廣。這種現象不僅僅美國獨有,許多西方國家也都有。無論這些青少年身處哪個國家,他們的焦慮和抑鬱情緒都在同步上升。情況不容忽視。

自從讀了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與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合著的《爲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後,我就開始對他的文章很感興趣。海特經常撰文探討信息技術和社交網絡的普及所帶來的巨大文化變革。作爲一個對技術、媒體理論和屬靈建造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的人,我一直熱切期待海特的這本書。該書講述了網絡生活如何影響 Z 世代(1995 年後出生的一代),如何導致他們焦慮、孤獨、抑鬱症頻頻發作。等待絕對值得。

在《焦慮一代:童年大重塑如何引發流行心理疾病》(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一書中,海特解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急劇下降的原因。他認爲,2010 年至 2015 年間開啓了一場「童年大重塑」,在這段時間裡,童年生活從以「玩耍」爲主變成以「手機」爲主,「童年大重塑」 正在傷害我們的孩子。海特寫道:「到 2010 年代初,手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它原本像瑞士軍刀,需要時我們才會拿出來。而現在,手機成了無處不在的平台,各家公司使出渾身解術來吸引用戶的眼球。」(115 頁)這加劇了年輕一代的焦慮。

《焦慮一代:童年大重塑如何引發流行心理疾病》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

喬納森·海特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心理疾病正在各國青少年中流行。他探討了童年的本質,以及爲什麼兒童需要遊戲、需要獨立探索,日後才能奮發圖強,積極面對各種挑戰。

海特展示了「以玩耍爲主「的童年是如何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衰落,又如何在 2010 年代初被「以手機爲主」所取代。他介紹了十多種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大重塑」 ,它們對孩子的影響包括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數字上癮、孤獨症、社交傳染、社交比較、完美主義。

企鵝出版社(Penguin Press)400 頁。

阻斷體驗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社會心理學家海特解釋說,問題不僅僅在於 Z 世代使用智能手機。他寫道:「『一切基於手機』一詞只是個通稱,我指的是所有與互聯網連接的個人電子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與互聯網連接的遊戲機,最最重要的是那些裝有數百萬個應用程序的智能手機,它們把年輕人的時間塞得滿滿的。」(7 頁)在各種可以上網的設備充斥市場之前,孩子也有手機,但這些手機都很簡單(還記得翻蓋手機嗎?),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像其後繼者那樣造成那麼大的傷害。

根據 2016 的一項對家長的調查,79% 的青少年和 28% 的 8 至 12 歲兒童都已經有智能手機,可以隨時上網。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平台,想盡招數,通過各種心理操縱策略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讓他們一直在線。這些實時聯網的設備將青少年從「現實世界」吸引到了「虛擬世界」。

海特認爲,早期的技術進步幫助我們轉向虛擬世界。有線電視和 24 小時不間斷的新聞讓父母變得過於恐慌。許多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不再讓孩子參與自主、冒險的遊戲,然而研究表明,這種遊戲對於幫助孩子成長爲健康成熟的成年人至關重要。海特認爲:「家長的過度保護,再加上孩子使用智能手機,這些都『阻斷了體驗』,阻止兒童獲得大量多樣的真實世界經驗和挑戰。」(98 頁)

海特認爲,「虛擬世界交流」是最近幾十年人類才開始採用的互動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1) 交流非實體化,僅限於語言;(2) 通過基於文本的評論和帖子在線交流,但並非實時同步;(3) 同時進行多種無關的一對多交流;(4) 網上社區門檻低,易進易出,對建立關係幾乎毫無幫助。這就是電子遊戲、社交媒體,甚至本地朋友之間的數字交流所提供的網絡世界。

事實證明,現實世界更健康。

無論虛擬世界看起來多麼逼真,它都無法替代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互動、人與人之間的同步交流、真實社區中堅實的關係。《焦慮一代》雖然是爲普通大眾讀者而寫的書,但是它無意之中也提醒了基督徒,聖經關於創造的教導並不主要是用來護教的,它對美好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上帝稱現實世界和祂所創造的身體爲「好的」,即使是墮落之後。海特的觀點強調了基督徒在塞繆爾·詹姆斯(Samuel James)的《數字禮儀》(Digital Liturgies)、約翰·戴爾(John Dyer)的《從花園到城市》(From the Garden to the City)、費利西亞·吳·宋(Felicia Wu Song)的《永不止息的設備》(Restless Devices)和傑·金(Jay Kim)的《模擬基督徒》(Analog Christian)等書中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教會有機會成爲虛擬世界中的現實綠洲,幫助大家以人該有的方式成長。

宗教色彩

我開始閱讀時,強捺住衝動,不讓自己直接跳到第八章「精神昇華與退化「。海特在該章中指出,手機等設備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社交減少,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數字上癮等有據可查的問題。此外,「以手機爲主的生活不僅讓青少年,而且讓我們所有人的精神都退化了。」(199 頁)

海特是一名無神論者,可是這段話很讓我吃驚。他坦承,他「有時需要宗教詞彙和宗教概念來理解何以爲人。」(201 頁)這是因爲現實中存在著許多世俗唯物主義所無法解釋的東西。海特相信自然主義進化論,也相信在這個架構提出的關於人類發展和經驗(包括我們的宗教衝動)的解釋,但同時,他相信古老的精神實踐可以幫助抵禦手機生活給我們造成的破壞性影響。

海特所說的「精神」並非指任何超自然的事物。相反,他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能讓我們昇華、引領我們超越自我的行爲和事物,與之相對立的是那些讓我們墮落、讓我們只顧損人利己的行爲和事物。他寫道:「爲了體驗更多的自我超越,我們需要遠離生活中那些激活褻瀆模式的網絡、那些將我們與自我緊緊捆綁在一起的事物。社交媒體做的就是這種事。」(209 頁)

值得慶幸的是,自然主義並不是本書論點的關鍵,海特向政府、科技公司、家長和學校提出的集體行動建議也不是建立在自然主義思想之上。這些建議旨在消除「大重塑「的現有影響,保護後代免受其害。例如,他敦促學校採取無手機政策,鼓勵家長與其他看重玩耍的家庭建立聯繫。

海特提出的集體行動的天然場所是地方教會。青少年牧師和家長可以考慮如何合作,創造鼓勵更多「真實世界」活動的文化,從中受益。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願意放棄速度、便利,不再「效率至上」。這還需要承受社會壓力的勇氣,甚至是來自其他基督徒的壓力。

遵循古道

太多的基督徒忽視了技術、媒體理論和屬靈栽培之間的關係。我們對數字技術的評估傾向於只看其提供的內容,而不在意技術本身這種形式。抵制色情內容(海特在他關於大重塑對男孩的影響中用了一個簡短的章節來論述)顯然值得基督徒重視。但僅僅避免露骨的性內容還不夠,我們還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塑造我們的技術力量。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以及最近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等媒體理論家所指出的,媒體並不是意識形態中立的工具。恰恰相反,它們引導我們,給我們灌輸某些價值觀、期望、觀念。因此,僅僅考慮我們訪問的網站內容是否合適,或者在網上的發言是否違反了聖經教導,這遠遠不夠。海特表明,至少在某些方面,以手機爲主的生活與作耶穌的門徒格格不入。

基督徒不應隨波逐流,聖經教導我們,神的造物都是好的,我們應該把這種聖經道理活出來,擁抱個人實體的存在。海特在書中提醒我們,身教很重要,我們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艱辛有利於培養品格。數字習慣會塑造我們的人生,我們需要一個群體來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海特所關注的問題,教會有資源來解決。

這本書值得更多的讀者閱讀,而不僅僅是那些與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相關的讀者。海特說得沒錯,「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迅猛的人際關係與意識之大重塑。它讓我們更難專心思考、更難忘記自我、更難服事他人、更難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本書對任何想要更多了解大重塑的人都會有幫助。」(17 頁)《焦慮的一代》再次提醒我們,有時,最好的前進方式就是遵循古道。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Your Kids Need Real-World Experience.

Keith Plummer(基思·普拉默)博士畢業於三一福音神學院,現任賓夕法尼亞州蘭霍恩(Langhorne)凱恩大學(Cairn University)神學院院長兼神學教授。他曾在伊利諾伊州惠靈的救世主播道會(Our Saviour Evangelical Free Church)擔任教牧。他和妻子育有兩個孩子。
標籤
書評
心理疾病
焦慮
數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