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真正的悔改包括髮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犯了罪,爲冒犯神而痛悔,轉離罪惡的生活方式,並轉向敬畏神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悔改並不是簡單地「反思」自己和罪以及和上帝的關係。悔改必須首先根植於認識到某一行爲、情感、信念或生活方式是多麼的罪惡。然後,一個人必須爲罪冒犯和傷害了上帝而感到悲傷,而不是僅僅害怕上帝因你的罪懲罰你。換句話說,悔改必須扎根於極爲看重上帝,離棄極爲看重自己。一個人只有這樣離棄罪轉向聖潔才能稱之爲真正的悔改。因此,不悔改是一種偶像崇拜。拒絕悔改是將我們自己的靈魂凌駕於上帝的榮耀之上,但當一個人真正地悔改時,他的罪就會得到饒恕,神的管教就會移除,他與上帝的相交就會得到恢復。
聖經中的悔改是一個容易遭誤解和誤用的概念,值得仔細探究。有幾處經文清楚地表明,悔改與信心是罪得赦免的必要條件(路 24:47;徒 2:38,3:19,5:31,11:18)。在《使徒行傳》3 章 19 節和 26 章 20 節中,metanoeō(悔改)和 epistrephō(回頭;見徒 26:18)「作爲同義詞並列使用,儘管在這些情況下,前者可能側重於棄惡從善,後者則側重於轉向上帝」(見《新約神學與註釋新國際詞典》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3:292)。但我們在此主要關注的是重生基督徒生命中的悔改。
許多人主要的錯誤是通過希臘文的詞根形式來理解悔改。希臘動詞 metanoeō(悔改)由介詞 meta(「與,之後」)和動詞 noeō(「理解,思考」)構成。因此有些人得出的結論是,要求基督徒悔改的唯一意思是改變想法或重新思考罪以及與上帝的關係。但是,詞語的含義並不是這樣決定的,而是根據用法和上下文決定的。如果思想或觀點的改變沒有伴以人生方向的改變、生活和行動的改變,那麼這種改變就沒有任何價值。
真正的悔改始於發自內心地確信自己有罪,但絕不止於此。悔改首先要明確地認識到自己過去如何藐視上帝:擁抱上帝所厭棄的,憎恨上帝所喜悅的,或者至少過去對上帝所喜悅的漠不關心;並且爲此哀慟。因此,悔改意味著從內心深處認識到「這是錯的。我有罪。因此我過去令神憂傷。」認罪的反面是合理化,即自私地試圖用各種理由爲自己的道德下滑辯護:「我是受害者。如果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知道人們對我有多麼不好,你就會饒恕我了。」
巴刻(J.I.Packer)指出,「只有當一個人走出聖經所說的自欺(參見雅 1:22、26;約 1:8)和現代心理諮詢師所說的否認,進入聖經所稱的爲罪自己責備自己(參見約 16:8)時,才是真正悔改的開始。」(見巴刻《重尋聖潔》英文版 123-24 頁)。要真正悔改,還必須公開、誠實地向主認罪。我們可以在《詩篇》32 篇中看到這一點,大衛在其中描述了與拔示巴通姦後他的經歷。當他最終對自己心中罪的責備做出回應時,他的口也承認了自己的罪:
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爲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詩 32:1-2、5)
大衛用了三個不同的詞來描述他的認罪(32:5)。他「陳明」自己的罪;他拒絕「隱瞞」自己的不義;他決心「承認」自己的過犯。沒有任何隱瞞。沒有虛與委蛇,也沒有道德上的妥協。他完全坦承。大衛沒有使用任何藉口,沒有尋找任何合理化罪的解釋,拒絕推卸責任(見山姆‧史東 [Sam Storms], More Precious Than Gold: 50 Daily Meditations on the Psalms, 92-96)。
當一個人真正悔改時,就會意識到所犯的罪,無論其性質如何,歸根結底都是單單針對上帝的。在《詩篇》51 章 4 節中,大衛宣稱:「我向你犯罪,唯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雖然大衛在與拔示巴通姦、密謀殺害她的丈夫烏利亞,使自己的家族蒙羞,並背叛了以色列人民的信任,但他認爲自己的罪主要、單單得罪了上帝。佩羅恩說,「面對上帝,他看不到別的,看不到別人,也想不到別的,只能想到上帝的存在遭到了遺忘,上帝的聖潔遭到了冒犯,上帝的愛遭到了蔑視。」(見斯圖爾特·佩羅恩 [J.J. Stewart Perowne], The Book of Psalms,英文版第 416 頁)。大衛如此憂傷痛悔,是因爲他曾這樣藐視了神,因此除此之外他看不到自己所行在其它方面的影響或所得罪的對象。
雖然悔改的目的不是爲了讓自己心理舒適,但悔改的確能帶來真實的感受或傷痛。如果一個人的罪還沒有冒犯到他自己,他就不會悔改。悔改是痛苦的,但卻是甜蜜的痛苦。它帶來心靈的破碎(詩 51:17;賽 57:15),但總是著眼於醫治和恢復,以及重新認識基督之美和饒恕之恩。
因此,悔改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情緒可能轉瞬即逝,而真正的悔改會結出果子。這顯明了「悔罪」與「悔恨」的區別。悔恨是爲罪行給自己帶來的後果感到恐懼因而後悔:「哦,真糟糕,別人知道了。我會面臨什麼?」而悔罪是爲冒犯了神的愛而後悔,並且爲讓聖靈擔憂而感到痛苦。換句話說,「悔恨」有可能是出於對刑罰的恐懼,而不是對罪惡的憎恨。
合乎聖經的悔改也必須與屬世或屬肉體的悔改區分開來。從保羅在《哥林多後書》7 章 8-12 節中的話最容易看出這個區別。保羅給哥林多人寫了一封「嚴厲」的信。他「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寫下了這封明顯令人感到痛苦的書信(林後 2:4)。顯然,他有力而明確地指出了他們的罪和悔改的必要性。這樣做,他承擔了風險——他們可能會疏遠他,他可能斷絕了未來與他們共同團契的一切希望。雖然他起初爲不得不寫這封信感到懊悔,但後來卻感到歡喜(林後 7:8-12):
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爲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我雖然從前寫信給你們,卻不是爲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爲那受人虧負的,乃要在神面前把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心表明出來。
這封信激起了他們「虔誠的」或更直白地說「依著神的意思」(7:9、10、11)對罪的悲痛或憂傷,他的意思是這合乎神的心意,或者說這是一種因確信他們的罪不但冒犯了保羅、更冒犯了神而產生的憂愁。他將這種悲傷與「世俗的憂愁」(7:10)進行了對比,後者不是因爲冒犯了榮耀聖潔的上帝,而僅僅是因爲被抓現了。世俗的憂愁本質上是對自己被暴露、在人眼中失去地位、寵愛或尊重而產生的自責。當一個人認爲與自己有關的罪玷污了上帝時,就會產生屬神的憂愁。
如果說哥林多人以前對使徒的反應是冷漠和不溫不火的,那麼現在他們則是認真的(7:11a),他們熱衷於做正確的事。如果說以前他們否認自己的兩面性,那麼這一次他們急於「潔淨」自己(7:11b),不想讓自己的失敗給基督和福音帶來不良影響。保羅的信通過聖靈點燃了他們對自己的「自恨」(7:11c)——因爲他們沒有爲保羅辯護,任由事態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許還包括對犯錯者的氣憤,因爲他的行爲造成了對保羅權威的公然藐視)。總之,這對每個人來說最初都是一次不愉快的經歷。但最終,它收穫了悔改、修復和喜樂(山姆‧史東 [Sam Storms],A Sincere and Pure Devotion to Christ: 100 Daily Meditations on 2 Corinthians,24-28 頁)。
真正的悔改,必須摒棄所有相關的罪,並採取積極的實際措施,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跌倒的事(參徒 19:18-19)。我們必須下定決心轉過身去,遠離一切罪的暗示或氣息(見詩 139:23;羅 13:14)。如果在我們所說的「悔改」中,我們沒有摒棄罪最初出現的環境,而且罪很可能會在這個環境中繼續滋生,那麼我們的悔改就是可疑的。我們必須發自內心地改過自新,也就是公開決心追求聖潔,做神所喜悅的事(帖前 1:9)。
人們難以悔改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撒但和世界的體系讓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謊言,即我們作爲人的價值取決於其它東西而不是我們單憑信心所領受的基督爲我們所成就之工和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如果一個人相信別人有權決定自己的價值或身份,我們就總是不願意透露任何與自己內心相關的信息,因爲這可能會導致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降低。
因此,不思悔改就是一種偶像崇拜。拒絕悔改就是把我們自己的靈魂凌駕於上帝的榮耀之上。這是把隱祕的舒適看得比上帝的榮耀和尊貴更重要。這就是在說:「我的安全和在社會地位比上帝的名更重要。我不悔改是因爲我珍視自己的形像勝過珍視上帝的形像。」
總之,人們不悔改是因爲他們把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們害怕被曝光,因爲他們害怕被拒絕、嘲笑和排斥。而只有那些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被基督接納、珍視、重視和包容的人才會害怕這些現實。
人真誠地追求悔改並且忠心地擁抱悔改,就會帶來最大的祝福:饒恕!過犯得蒙「赦免」的人是有福的(詩 32:1)。大衛的罪就像壓在他身上的重擔,他渴望得到解脫。赦免可以卸下他肩上的重擔。罪被「遮蓋」的人是有福的(32:1)。大衛好像在說:「哦,親愛的父啊,知道當我願意『揭開』(32:5)我的罪,不隱藏它時,你就會遮蓋它,這是何等的喜樂啊!"大衛的意思並不是說他的罪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而只是簡單地被掩藏從而看不見了,但最終仍然會使他遭受譴責並擊敗他。這裡的關鍵點是上帝已經遮蓋了它並且不再看它了。最終,無論男女老幼,只要主不「算爲有罪」或「計算」他們的罪(32:2),他們就有福了。沒有犯罪記錄。對於那些尋求上帝赦免的人,上帝不是一個屬靈記分員。
我們不悔改通常就會帶來神的管教。當大衛反思他犯了罪卻保持沉默的那段時間時,他從肉體的角度描繪了他的過犯所造成的影響(詩 32:3-4):
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
問題不僅是他所犯了罪,還包括他不悔改。他對自己的罪保持沉默。他壓抑著它。他把它深深地藏在心裡,以爲它已經不在了。他忽視了內心的觸動。他否認良心的痛苦。他讓自己的靈魂對罪持續產生的刺痛保持麻木。
大衛是否只是用身體上的症狀來描述他屬靈上的痛苦?雖然這有可能,但我懷疑大衛在身體上也感受到了罪的衝擊。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上帝世界的生活法則。如果你把罪裝在靈魂裡,它最終會像硫酸一樣滲出來,侵蝕你的骨頭。不承認、不悔改的罪就像潰爛的瘡。你可以暫時忽視它,但不能永遠忽視它。
他的屬靈選擇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令他痛苦不堪。大衛消瘦:「我的骨頭髮戰」(參詩 6:2),痛苦:「我終日唉哼」,被耗盡:「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就像植物在沙漠的烈日下枯萎一樣,大衛也因壓制自己的罪而乾涸枯竭。換句話說,由於他拒絕向上帝「認罪」,他真的病了。他的身體疼痛是因爲他的靈魂在悖逆。屬靈的決定往往會給身體帶來後果。上帝不會讓祂的兒女肆無忌憚地犯罪。事實上,是上帝的手重重地按在了大衛的心上。犯罪而沒有感受到上帝管教之手的刺痛顯明我們不是祂的兒女。
我們體驗與基督的相交總是取決於我們是否真誠和發自內心地爲罪悔改。在與基督永恆的相交中我們完全安全穩妥,這完全歸功於上帝榮耀的恩典。但是,我們享受這種相交所結果實的能力,我們感受、感知這種救贖性相交所帶來的一切並在其中滿足地安息的能力,將極大地受到我們悔改反應的影響——或好的影響或壞的影響,當聖靈喚醒我們,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在哪些方面沒有尊重和順服聖經所啓示的上帝旨意時。
耶穌曾多次呼籲小亞細亞的七個教會悔改。耶穌對別迦摩教會說「所以,你當悔改」(啓 2:16a)。祂還對撒狄教會說「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啓 3:3)。祂還對老底嘉教會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啓 3:19)。主對以弗所教會所說的話尤其有幫助(啓 2:4-5):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耶穌呼召教會的悔改包括了停止某種行爲,接受另一種行爲。停止離棄你起初的愛心,「行起初所行的事」。這才是真正的悔改。迅速悔改並不是讓人忍受著過著一個完全由省察罪所主導的生活。而是,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罪有清晰的認識,正是爲了讓上帝恩典的饒恕、更新和令人振奮的現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主導、激勵和增添力量。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Christian and Repen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