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末世預言實現論(Full preterism)認爲聖經中所有的預言都已實現,包括基督第二次降臨、撒但和敵基督者被扔進火湖、死人復活以及神的國完全降臨。
儘管部分末世預言實現論與福音派神學的許多觀點較爲一致,但完全末世預言實現論認爲聖經中所有的預言都已應驗: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的毀滅應驗了基督在審判中的降臨,撒但和敵基督者被扔進了火湖,神的國已經降臨,復活可以從屬靈的角度來理解,大使命已經實現,萬物都已更新(舊的天地已經過去,新天新地已經到來),應許中的復興已經到來,現在的世界將持續到永遠。這個觀點存在的問題包括:它沒有考慮到新約的「已然」-「未然」(ready-not yet)模式;它過分強調福音書中的某些陳述,而忽略了其它陳述;它不符合新約文本的時間線、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也不符合早期教會的神學。
末世預言實現論(Preterism,源於拉丁語 preter,意爲「過去」)是一種研究聖經末世論的方法,它認爲所有預言都應驗於公元一世紀。「部分末世預言實現論」(Partial preterism)正如這個詞所表明的,認爲聖經中的大部分預言都已應驗(橄欖山聖訓、敵基督者、大災難、千禧年等)。「完全末世預言實現論」(Full preterism,這是本文的重點,通常稱爲超級末世預言實現論 [hyper-preterism])認爲聖經中的所有預言都已應驗:基督降臨的審判預言在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被毀時應驗了,撒但和敵基督者被扔進了火湖,神的國已經來臨,復活可以從屬靈的角度來理解,大使命已經實現,萬物都已更新(舊的天地已經過去,新天新地已經到來),應許中的復興已經到來,現在的世界將持續到永遠。
末世預言實現論者通常用聖經中的以下經文作爲他們觀點的基礎:
我實在告訴你們: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 10:23)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太 16:28)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太 24:34)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路 9:27)
末世預言實現論從聖經中耳熟能詳的關於「儆醒」基督「快」來的勸告中找到了進一步的支持。
路德宗神學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 年)所持的「貫穿末世觀」(Consistent Eschatology)認爲,耶穌即將到來的末世期望已經證明是錯誤的。而末世預言實現論則反擊說,完全的末世預言實現論是對這種「自由主義」觀點的唯一有效回答。
無論他們在細節上有什麼分歧,自教會建立之初以來,大多數讀者都將聖經預言理解爲藉著神在世界歷史中最後的、高潮性的突破,建立一個以肉身復活和主耶穌基督親自的同在爲標誌的、可辨識的新世界秩序。絕大多數基督徒對聖經預言的完全末世預言實現論解釋感到驚訝,原因有很多,我們只能在此作出重點說明。
末世預言實現論與聖經的歷史觀
在《創世記》1-2 章中「甚好」和蒙「祝福」的受造界現在已經受到了神的審判(創 3),之後的聖經作者預言在「新天新地」中受造界的秩序將恢復並且將解除詛咒(賽 65:17,66:22;彼後 3:13;啓 21:1)。即便要用象徵性的手法來理解(這並非毫無疑義)先知書中許多「回到伊甸園」的經文(如賽 9,11,25-26,35,65-66),其它相關的預言看起來也是非常清晰的。例如,在《羅馬書》8 章 18-23 節中,保羅確認,這個「服在虛空之下」(8:20)、在墮落中「嘆息」(8:22)、受「敗壞的轄制」(8:21)的現世秩序,將在義人復活時經歷明顯的救贖(8:23)。正如人類的罪會影響受造界的秩序一樣,受造界的秩序也將捲入人類最終的救贖並得到恢復。彼得還讓我們期待宇宙復興的那一日(彼後 3:10-13;參啓 20:11):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爲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歷史不會就此結束,更不會繼續墮落下去——它將達到預定的目標,見證「萬物的復興」(徒 3:21)。神並不打算讓受造界或人類處於墮落的狀態。祂創造萬物「同歸於一」目的終將實現(弗 1:10;啓 21-22)。這一前景在聖經預言中隨處可見。
末世預言實現論與聖經預言之模式或結構
誠然,這個時代是應驗的時代——彌賽亞時代已經來臨。但這並不是全部。新約把這個時代描述爲未來時代的開端——它的完全成就仍待基督再來所有世代到達巔峰之時。末世預言已經應驗,但它的高潮還在後面。末世預言實現論沒有認識到聖經預言的這種「現在再次」和「現在尚未」的應驗,但它在整個預言性話語中無處不在。《創世記》3 章 15 節——聖經中的第一個預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臨中得到了應驗,但卻要分階段達到其巔峰(太 12:22-29;約 12:31;羅 16:20;啓 19-20)。君王已來臨(太 2:2),已經坐在神的寶座上了(徒 2:36),但還要再來行使祂全部的王權(路 19:11ff;啓 19:11ff)。患難和敵基督者已經來臨,但還要再有(約壹 2:18、22,4:3;約貳 7)。我們屬於新天新地(林後 5:17),但我們仍在等待新天新地(啓 21:5)。我們等待復活(約 5:28-29),儘管復活時刻已經到來了(約 5:25)。我們現在就有永生(約 5:24),但它還在等待那日(但 12:2)。
預言「分階段」實現是聖經的標準模式。現今在時代的重疊中。即將到來的彌賽亞時代已經到來了,但只是以開啓的形式——它的圓滿仍有待成就。
如果我們要理解聖經的預言,就必須認識到聖經中的這一現象。這種「現在再次」和「現在尚未」的應驗是常規模式,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把預言中「尚未」的方面強加到「現在」的模子裡。也就是說,確定某個預言現在就應驗了本身並不能證明未來沒有更多的應驗。
末世預言實現論與聖經對基督再來及相關事件的描述
有了這些更大的結構,問題就縮小了。事實上,聖經的預言是否引導我們期待將來更多的應驗?答案是響亮的「是的!」
在橄欖山聖訓中,我們的主親自確認祂將親自再來並且那是顯明的「他們要看見人子駕雲降臨」(太 24:30;參但 7:13-14;太 26:64)。人子升天時天使明確重申了這一點——「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 1:9-11)。約翰也重申了這一點:「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爲必得見他的真體」(約壹 3:2);「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啓 1:7)。這些話明確地引導我們期待我們的主親自、以肉身、可見、可辨認的方式再來,而歷史尚未見證這一切。事實上,耶穌警告我們不要被那些聲稱祂已經回來的人所迷惑,祂向我們保證,當祂再來的時候會是明確無誤的,所有人都會知道(太 24:23-27)。
關於即將到來的死人復活也是如此。沒有人質疑我們今天在基督裡所經歷的屬靈復活(約 5:25;弗 2:5),但聖經中的許多經文都向我們保證,我們身體的復活還沒有到來(約 5:28-29;徒 24:15;腓 3:11;帖前 4:13-18)。事實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 15 章中的論點就是,我們未來身體復活的盼望與福音本身息息相關。就像基督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在祂裡面的人也要復活(15:20-23),有一個與今生的身體有關聯但又適合來世的身體(15:35-57),一個像耶穌復活之身體一樣的身體(15:49;參腓 3:20-21)。神拯救的目的是全面的;祂將恢復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羅 8:23)。在未來的日子裡,死亡本身將被吞滅,甚至被逆轉(林前 15:54-55),到那時,「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爲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啓 21:4)。這就是神拯救旨意的幸福前景。
末世的審判也是如此。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的毀滅雖然可怕,但它並沒有完全實現未來世界範圍內遭審判的預言(徒 17:31;啓 6-19)。神將摧毀祂所有的敵人,並爲祂先前受迫害的百姓公開申冤(帖後 1:5-10),這一天尚未到來。
限於篇幅,我們只能簡短地提一下聖經中關於以色列歸信的前景。我們的主在《馬太福音》23 章 37-39 節中提到了這一點: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爲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末世預言實現論的框架很難滿足這一預言的要求(參羅 9-11 章,尤其是 11:26)。
末世預言實現論與《啓示錄》
約翰寫作《啓示錄》的日期對末世預言實現論至關重要。約翰對末日審判和基督再臨的描寫是如此生動和清晰,以至於如果這寫於公元 70 年之後,末世預言實現論就無法存活。因此,末世預言實現論者認爲《啓示錄》寫於公元 60 年代,即耶路撒冷被毀之前。
然而,《啓示錄》事實上是在公元 70 年之後寫成的,這是早期教會的一致見證。約翰的《啓示錄》寫於公元一世紀的最後十幾年間,即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統治時期(公元 81-96 年),這一「外部」證據似乎就體現在《啓示錄》自身當中(見 Ethelbert Stauffer, Christ and the Caesars,尤其是第 11 章)。多米提安最喜歡的稱謂是 Dominus et Deus noster——「我們的主、神」。在羅馬元老院,人們用「princeps princepum, summe ducem」——「領袖中的領袖,領袖中的最高領袖」——的口號歡迎他。其它稱謂還有:「世界之主」「無敵者」「神聖者」「蒙祝福的認」,還有一句頌詞是:「你配得繼承王位!」人們通過大肆宣揚他的神性和榮耀來促進對他的崇拜。所有這一切都與我們在《啓示錄》中發現的有關基督或獸和假先知的內容驚人地相似。在某種程度上,《啓示錄》似乎就是約翰在當時那個時代的論戰。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啓示錄》2 章 4 節,主耶穌在其中批評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公元 50 年代期間保羅在以弗所服事、公元 60 年代期間提摩太在以弗所服事,他們都沒有提到這種日益嚴重的屬靈叛離。這個批評似乎意味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是公元 70 年之前的寫作日期所允許的。
《啓示錄》20 章中的「一千年」也給末世預言實現論者的解釋帶來了問題。拋開各種「千禧年」的解釋不談,末世預言實現論必須把這一千年的時間放在第一世紀。一些末世預言實現論者堅持認爲這是指從基督升天到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前的時間。其它人則認爲是從公元 70 年到 73 年(馬薩達的陷落),還有人認爲是到公元 132 年(巴哥奇巴叛亂)。無論如何,「一千年」雖然具有象徵意義,但很難按照如此短的時間跨度來理解。
此外,正如我們在上文所暗示的,約翰所描繪的永恆狀態在這個時代實現——撒但被毀滅、不再有詛咒或死亡、萬物更新等(啓 21-22 章),確實是很難的。
末世預言實現論者的「經文支持」
那麼,末世預言實現論者的「經文支持」又是什麼呢?由於篇幅有限,我們無法對這些經文的各種解釋進行考察,但我們可以強調其中最常見的解釋。
《馬太福音》24 章 34 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可能「這些事」指的是耶路撒冷的毀滅和耶穌對這個時代的其它描述,而不是祂再來。或者,公元 70 年發生的事件是對即將到來之審判高潮的初步預表。這兩種理解都能合理地解釋這段經文。末世預言實現論者的解釋絕非清晰明顯。
在《馬太福音》10 章 23 節中,耶穌對門徒說:「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對這節經文有許多解釋。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這確實是指耶穌將在公元 70 年「降臨」對耶路撒冷進行了審判。但要注意的是,這絕不能排除祂日後會再來將完全實現天國。事實上,之前的「降臨」可以理解爲耶穌末世再來的前兆。
在《馬太福音》16 章 28 節中,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這句話再一次清楚地符合《馬太福音》「現在尚未」的天國主題。我們的主在復活、升天、五旬節、耶路撒冷被毀、向外邦人的宣教中彰顯了祂的國。
因此我們還應該提到,那些說耶穌再來是「近了「或「快了」的經文(雅 5:8;彼前 4:7;啓 22:20),不能與那些說耶穌再來要「延遲」或「過了許久「的經文(太 25:5、19;參路 12:41-48,20:9)割裂開來。《路加福音》19 章 11 節及後面的寓言實際上就是專門爲了糾正這種認爲耶穌很快就會再來的錯誤觀念。《彼得後書》第 3 章的全部內容也同樣是爲了確認天國的完滿將延遲。我們的主不會永遠耽擱。祂會再來,在那之前,我們要「忍耐等候」祂(雅 5:7-8)。
末世預言實現論與公元 70 年後基督徒的觀點
最後,我們至少應該簡要地提一下,耶路撒冷被毀後仍活著的基督徒並不認同末世預言實現論的理解,而是一致地期待基督再來、身體復活和即將到來的審判。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像末世預言實現論者所說的那樣,使徒們認爲公元 70 年的事件應驗了預言,那麼爲什麼他們的直接追隨者仍然堅持傳統中的未來盼望呢?公元 70 年之後的基督徒似乎與這之前的基督徒抱有同樣的盼望。
末世預言實現論者的理解似乎絕對化了「已經」應驗的預言,以至於要生硬地把更多「尚未」應驗的預言硬塞進它的模式。然而,聖經預言的廣闊前景鼓勵我們熱切期待我們的主再來。許多具體的預言反覆堅定了這一盼望。早期教會就是這樣理解的。教會的盼望是穩固的。主必快來!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eterism: Has All Prophecy Been Fulfi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