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
新天新地
2025-06-07
—— Matt Emerson

定義

「新天新地」指耶穌再來和最終審判之後受造世界的狀態。「新天新地」也稱爲「新創造」,這兩個詞都表明基督在祂再來時更新和恢復受造世界的工作。

摘要

新天新地是聖經故事的巔峰,基督在那裡完成了神最初的創造目的,逆轉了對亞當的詛咒,最終實現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並爲祂的子民提供了一個與神永遠同住的地方。在系統神學中,它歸入末世論教義,所探討的主題包括永恆的審判、舊創造與新創造的關係、新舊約的關係以及它們實現的時間。


「天堂」與「新天新地」

許多基督徒用「天堂」一詞來指信靠基督得救之人在死人復活時將經歷的永恆極樂世界。另一方面,「地獄」則指爲那些今生拒絕基督之人預備的永恆受折磨之地。雖然這些基本分類反映了聖經中的一個重要真理,即神在末日要審判活人和死人(但 12;啓 20:11-15),但對於神審判之後義人和非義人的狀態究竟是怎樣的,仍有一些不清晰的地方。這是因爲很多時候基督徒把「天堂」和「地獄」等同於「我們死後會發生的事」,而不是「耶穌再來、死人復活和最後審判時會發生的事」。在聖經中,這兩者並非同一回事,雖然它們是相關的。在神學術語中,前者——我們死後發生的事——稱爲「中間狀態」,而後者——耶穌再來時發生的事——稱爲「新天新地」(啓 21:1)或「新創造」。

創造的目的及扭轉亞當所受的詛咒

新天新地的盼望源於《創世記》1-3 章。在《創世記》的前兩章中,我們看到了神創造萬物——特別是承載祂形像的人類——之目的。受造可分爲兩大類,我們可以稱之爲「容器」(第 1-3 日)和「填充」(第 4-6 日),前者的頂點是地的受造,後者的頂點是人類的受造。這個有條不紊的創造過程已經爲我們揭示了神的目的——祂盼望祂的子民,承載祂形像的人,來充滿祂的空間——大地。剛創造好亞當和夏娃時,祂就明確地告訴了他們這個目的並給了他們四項任務。第一項任務是「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 1:28)。第二項任務與第一項命令相關,祂還告訴他們,要「治理這地」並統治它(創 1:28)。在第二章中,祂又給了他們兩條命令:「修理看守」伊甸園和遵守祂的律法(創 2:15)。因此在墮落之前,神就已經爲祂的創造設定了一個目標——由順服祂的祂形像之承載者來遍滿、治理和耕種這地。

情節發展得很快。在《創世記》第三章中,亞當和夏娃不但沒有順服反而悖逆,他們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亞當和夏娃不但沒有治理,反而允許蛇進入伊甸園,說出與神的話相矛盾的話。結果,其它兩項任務——生養兒女和耕種——都受到了罪的不利影響。現在,女人在生育時會感到痛苦,她們也會與丈夫產生矛盾(使受孕變得相當困難,更不用說分娩了;創 3:16)。另一方面,亞當得知,他和他的後代只能從地裡獲得荊棘和蒺藜(創 3:18),不再能獲得伊甸園裡豐茂的、給他們作食物的綠色植物了(創 1:30)。因爲他們的罪,地也受到了「詛咒」(創 3:17),死亡進入了這個世界(創 3:19),亞當和夏娃被從神的面前驅逐了(創 3:24)。

換句話說,亞當和夏娃的罪——悖逆神話語,未能完成神賦予他們治理神這地的任務——影響了受造物本身(「地必爲你的緣故受咒詛」)、人類與其它受造物的關係(「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人類完成生養兒女和耕種任務的能力,以及最終他們與神的關係(死亡進入,他們被趕出伊甸園)。罪影響了一切。但神並沒有讓亞當和夏娃失去盼望。祂來到他們身邊,找到了他們,即便他們想要躲避祂;在祂把他們趕出去之前,祂給他們穿上獸皮,也許這是在暗指獻祭;祂把他們從可以吃到生命樹的地方驅逐出去,防止他們永遠生活在罪中,最重要的是,祂應許差派「女人的後裔」去打破蛇的頭,從而打敗罪的根源,恢復亞當和夏娃在墮落中失去的一切。

神應許通過「女人的後裔」來恢復亞當和夏娃失去的一切,這推動了聖經故事的發展。舊約是一部「尋後裔記」,主要通過亞伯拉罕的家族。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 12、15、17)是扭轉亞當所受的詛咒、恢復在墮落中所失去之一切的應許。祂應許亞伯拉罕一個與祂同住的地方,一個祂將通過由他而出的君王來治理的地方,一個美好的、可以耕種的地方(在後來的描述中是「流奶與蜜之地」)。祂還應許亞伯拉罕,他的後裔要比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還要多,祂還賜給亞伯拉罕一條必須遵守的律法。因此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目的是恢復神的創造,「在詛咒所及之處」扭轉罪的影響。神的救贖計劃,無論是在《創世記》第三章的福音原型中還是在與亞伯拉罕立約時,都是如此。

其餘的故事追溯了亞伯拉罕的家族——神的子民以色列——的信心和失敗。在整個舊約中,神的子民中有一批忠心的餘民,他們相信神會信守祂的應許。以色列出埃及、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大衛作王、所羅門聖殿以及其它一系列事件、人物和地點,都可以看爲神應許的實現。但事實證明,這些都只是影子,因爲儘管以色列人開枝散葉,繁衍生息,開墾並守住了所賜的地土(以及地土的中心——聖殿),先通過他們的士師,然後又通過他們的君王進行治理,但他們卻從未完成神交給亞當和夏娃的第四項任務:順服神的話語。因此像亞當和夏娃一樣,他們也未能很好地治理,而是允許神的仇敵繼續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不善耕種,將凡火帶入會幕,用偶像敬拜。他們不善養育,違背了神關於與當地拜偶像之人通婚的禁令。最終就像亞當和夏娃一樣,他們遭流放離開了這塊土地。在舊約的末尾以色列仍在流亡,他們仍在等待女人的後裔來打傷蛇的頭,他們仍在等待一個新的亞當來扭轉詛咒,恢復在墮落中失去的一切。他們仍在等待新的創造,新天新地(例如,《以賽亞書》11 章、65 章;《何西阿書》14 章 5-8 節以及其它經文中的新創造意象)。

神的兒子耶穌道成肉身,在祂的第一次降臨中開啓了這個期待已久的國度。亞當和以色列做不到的,神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親自做到了。在亞當和以色列的失敗之處耶穌順服了,祂給了祂子民新的律法,以及順服的最終力量——五旬節聖靈的恩賜。耶穌治理著祂的地方,即通過祂的死亡和復活戰勝了祂的敵人。耶穌通過聖靈的力量,差派祂的子民往世界各地去,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耶穌既通過祂的復活,更重要的是也通過祂應驗預言的神蹟,看守護理祂的地。最後這一點對於理解新天新地尤爲重要,因爲耶穌在祂第一次降臨時向我們展示了祂的永恆國度——新創造——的模樣。看起來在那裡,創造得以恢復,身體得到醫治,最重要的是,死人將復活。

耶穌在祂第一次降臨時所開創的一切,在祂再來時都會完成。現在祂不僅從死裡復活,還將在最終審判時讓所有死人都復活,並把那些信靠祂的人帶到新天新地裡與祂同住。神的子民將通過耶穌所成就的工作,最終永遠在神的家中與神同住。他們與耶穌一同掌管祂爲他們贖回的土地,即整個新造的世界。耶穌使他們多結果子,使他們遍滿整個新天新地(見啓 21:9 及以下對新耶路撒冷的描述)。他們與耶穌一起照看這更新了的地方,這是祂通過消除所有罪的影響而更新之地(啓 21:4),現在結出了好果子,並帶來了永恆的活水(啓 21:1-6)。因此,新天新地是神拯救工作故事的巔峰,這項工作始於《創世記》3 章 15 節,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有所預示,並在基督的第一次降臨中開啓和成就。

最後的事

新天新地在教義上屬於末世論的範疇。與新天新地有關的系統神學問題是永恆的審判、舊造與新造的關係以及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關於審判,新天新地是那些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之人的永恆居所(啓 20:11-15),他們也稱爲新婦和新耶路撒冷的居民(啓 21:1-2)。但對新天新地的描述(啓 21:1-22:6),以及對《啓示錄》 20 章 7-15 節中最終審判場景的描述,也提到了那些名字沒有寫在羔羊生命冊上之人的永恆居所,一個稱爲火湖的地方(啓 21:8)。因此,從教義上講,新天新地的主題與基督最後的審判和救贖有關,因此也與基督論和救贖論有關。

與審判有關的另一個教義問題是火湖和新天新地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是否互相看不見?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嗎?換句話說,新天新地和火湖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的居民如何受空間、地點和物質等受造現實的影響?

最後關於新創造和最終審判,還有一個「永恆福樂」的問題。基督徒的最終狀態是怎樣的?其焦點是在神的榮耀下享受物質生活,類似於賴特(N. T. Wright)對末世的描述,還是歷史上稱爲「永恆福樂」的對神超越性的認識?儘管有人試圖將它們對立起來,但它們並不是相互排斥的選擇。聖經將新造描述爲物質的(物質的、身體的、具體的)和屬靈的(經歷神的同在、靈性的)。

與新天新地有關的第二組教義問題涉及創造與末世的關係。在末世論教義中,這個問題關於:1)新創造是舊創造的更新,還是在舊創造完全毀滅之後的嶄新創造;2)新創造與基督的工作,特別是與祂復活之間的關係。近年來,一些人主張完全摧毀當前的創造(例如,約翰·麥克阿瑟 [John MacArthur]在他對《彼得後書》3 章的註釋中),但基督教歷史悠久的觀點是,新造是舊造的更新,基督的工作,特別是祂的死和復活消除了罪的影響及根源,從而不僅更新了人類,而且也更新了神所造的一切。這符合聖經的信息,包括對創造之美好的肯定(創1:3,10,12,18,21,25,31)和神對它的看護,救贖的範圍包括受墮落影響的一切,預言中的盼望是在新創造中恢復當前的受造秩序(例如賽 65:17ff.),我們復活的身體與我們當前墮落的身體(林前 15章)之間仍有連續性,以及受造界本身對從罪惡詛咒中得恢復和釋放的渴望(參見如羅 8:22-23)。關於基督的工作,耶穌從死裡復活是新創造的初熟果實,它指向基督徒復活得永生,也指向神創造的更新。

最後,新天新地的話題還與新舊約的關係有關,既涉及關於以色列的應許何時實現,也涉及新創造是更新舊創造還是完全取代舊創造。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對於新舊約之間的關係,人們更多地從時代論的角度來理解,還是更多地從聖約的角度來理解。

進一步閱讀

我並不一定推崇或認同下面列出的所有資料。不過,這份清單可以作爲讀者進一步閱讀了解這一教義的起點。

博客

書籍

  • Allen, Michael. Grounded in Heaven: Recentering Christian Hope and Life on G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8.
  • Alcorn, Randy. Heaven. Wheaton: Tyndale, 2004. 中譯參考:《天堂:從聖經了解天堂真貌》,橄欖基金會出版。
  • Alexander, T. D. From Eden to the New Jerusalem: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Kregel Academic, 2009. 中譯參考:《聖經神學導論:從伊甸到新耶路撒冷》,美國麥種傳道會。
  • Beale, G. K.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God. NSBT 17.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04.
  • Boersma, Hans. Heavenly Participation: The Weaving of a Sacramental Tapest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1.
  • Gentry, Peter J. and Stephen J. Wellum. Kingdom Through Covenant: A Biblical-Th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venants, 2nd Wheaton: Crossway, 2018.
  • Emerson, Matthew Y. Christ and the New Creation: A Canonical Approach to the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Eugene: Wipf and Stock, 2013.
  • Emerson, Matthew Y.「Does God Own a Death Sta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osmos in 2 Peter 3:1–13.」 SWJT 2 (2015): 281–93.
  • Middleton, Richard. 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Reclaiming Biblical Eschat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4.
  • Williams, Michael D.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The Covenant Story of Redemption. Phillipsburg: P&R, 2005.
  • Wright, N. T. 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New York: HarperOne, 2008. 中譯參考:《天堂,有什麼好期待?》,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New Heaven and New Earth.

Matt Emerson(馬特·愛默生)博士畢業於浸信會東南神學院,目前在俄克拉荷馬浸信會大學(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擔任神學、藝術和人文系主任,也是 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 的執行主任。他著有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並獲得了 2019 年福音聯盟圖書獎。
標籤
福音
聖經
審判
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