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這個稱號,對耶穌來說有雙重意義:他既是和我們一樣有血肉之軀的人,是亞當的後裔,同時也是那位將要來臨的彌賽亞。這位人子從至高者領受權柄,並通過自己的軟弱來統治他的國度,這一點在十字架上體現得最爲徹底。
雖然人子在舊約中常作爲人的同義詞出現,但《但以理書》也用它來指代那位將要來臨的神聖君王,神要將權柄和國度賜給他。這兩種舊約用法共同構成了耶穌自稱人子的背景。我們之所以能明白這位人子怎樣治理他的國度,是因爲看見耶穌如何行使神所賜給他的權柄:他以受苦、受死和復活的方式掌權,爲要拯救我們。因此我們明白,這位人子藉著軟弱施行統治;然而有一天,他必再來,以大能徹底毀滅一切仇敵,並作爲受造界有形可見的君王登上應有的寶座。
「人子」即「人」
「人子」在舊約中常作爲「人」的同義詞出現——人子本質上就是人。這是閃族語系中表示「人類」的慣用語。在全部 107 處經文中,幾乎都符合這個用法。《民數記》23 章 19 節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神非人,必不至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至後悔」(民 23:19)。同樣,約伯思考自己在神面前的卑微地位,無法證明苦難不是自己有罪的結果,他十分沮喪,抱怨說人不敢與神爭辯,「如同人(son of man)與朋友辯白一樣」(伯 16:21)。大衛在著名的創造頌詩中同樣使用了這個表達:「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son of man)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 8:3-4)。舊約中 93 處使用這個詞的經文都出現在《以西結書》,指向先知本人。「人子」指的就是人。
彌賽亞關聯
舊約中至少有兩次使用人子時帶有彌賽亞意味。最著名的是《但以理書》7:13-14: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
這段經文中,那位」像人子的」要戰勝邪惡的世界體系(7:9-12),獲得統治神國度的權柄(7:13-14),並在全地施行治理,與神的子民一同掌權(7:15-28)。令人驚歎的是,神的國度竟被交在一位」像人子的「手中,也就是說,神的國交在了一個人的手中!
《詩篇》8:4 同樣蘊含彌賽亞預表,雖然更爲隱晦。在這首簡短的詩篇中,大衛默想創世時賦予人類的尊貴地位:
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爲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大衛驚歎:人雖如此渺小,卻是按著神的形像被造,「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被設立爲神的代表治理受造界(參創 1:26-28)。《希伯來書》2 章引用了這首詩篇(2:5-8),並補充指出人類」尚未」獲得這治理權(2:8,可能暗指《創世記》3 章的墮落)。但作者確信這崇高使命並未失落:」惟獨見那成爲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爲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爲冠冕」(2:9)。這正是福音令人驚奇的宣告:那位超越天使、與神同享榮耀的神子(來 1),竟然成爲了我們中的一員。他也曾「比天使微小一點」。我們作爲人的高貴地位(「比天使微小一點」,2:7),正是神的兒子俯就降卑所進入的境地(2:9)。他藉著受死爲我們成了挽回祭,把我們因罪所失去的一切重新贏回來(2:10–18)。神的兒子成爲人子,爲的是——以人的身份——救贖人、恢復人原本在創造中被賦予的尊榮與地位。這正是舊約乃至整本聖經中彌賽亞盼望的核心。
把這兩處經文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看到:舊約的彌賽亞盼望,不僅期待一位統治以色列的君王,更預告了一位人子,他要在全地施行治理。
「人子」的超越性
《但以理書》7 章的預言展現了從但以理時代直到末世的漫長歷史畫卷:那時神的仇敵將受最終審判,神的子民將與神一起掌權。在這段歷史的高潮處(7:9–12),那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來到亙古常在者(Ancient of Days)面前,領受普世的權柄和永遠的國度。他被稱爲「像人子」,說明他是人;但他並不是從地上升到天上,而是從隱藏之處顯明出來,作爲有資格靠近神寶座的那一位而出現。他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而「乘雲」這一行爲在別處是神獨有的特徵(參見《詩篇》104:3:「以雲彩爲車輦,藉著風的翅膀而行」)。此外,他還被眾人敬拜、接受普世的尊崇(但 7:14)。這一切都表明,這位「像人子」的(即具有人的樣式的),正是那位超越的彌賽亞。
還值得注意的是,在《但以理書》中,亞蘭文的「至高者」(Most High)一詞通常用來指神自己(3:26、32,4:14、21、22、29、31,5:18、21,7:25)。然而,當書中提到「至高者的聖民」時(7:18、22、25、27),卻使用了不同的希伯來語表達。學者漢密爾頓(Hamilton)在其著作《駕著天雲》(With the Clouds of Heaven,151–153 頁)中有力論證,這裡的「至高者」其實是指「人子」,因此這也間接肯定了「人子」的超越神性。
在這裡我們還能看到一個鮮明的對比:列國雖由人統治,他們卻被形容爲猙獰的獸;而神的國度,卻要交在那位既是人又是神的手中。唯獨他配得普世永恆的統治權。
任何熟悉聖經的讀者都會本能地意識到,這一切都屬於舊約彌賽亞盼望的宏大圖景,而這盼望最終在彌賽亞耶穌身上得以成全。他是那位獨一無二、兼具神性與人性的君王。事實上,耶穌自己親自印證了這一點,明確地將自己與《但以理書》中的人子聯繫起來(參見 太 26:63–64)。這也是他在福音書中最常用的自稱,在四福音中出現約八十次。在他口中,這個稱號成爲了帶有彌賽亞意義的自我宣告。耶穌是神的兒子(Son of God),他同時也是人子(Son of Man)。
新約學者注意到耶穌使用這個自稱時主要關聯三個層面:
他在地上事工中的權柄
《但以理書》7 章 13-14 節的核心是「人子」的登基與普世無可挑戰的統治。耶穌也把這種權柄歸於自己。例如在《馬太福音》12:8 中,他明確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當時他並未詳細解釋他如何行使這主權,但這話的含義十分清楚,對聽見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其震撼的。
《馬太福音》9:1-8 的記載同樣明顯:當有人將癱子帶到耶穌面前求醫治時,他首先宣告「你的罪赦了」(9:2)。文士們聽見後怒不可遏(9:3),耶穌回應說這正是關鍵所在:「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9:6)。馬太本人也強調這確實是耶穌要表明的重點(9:8)。
耶穌擁有神聖權柄:掌管安息日的權柄、醫治的權柄,甚至赦罪的權柄,正因他是人子。
他的降卑、被棄、受苦、受死與復活
耐人尋味的是,耶穌也在提及自己遭棄絕、受苦、受死與復活時使用人子的稱號: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 8:20)。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 8:31;參 太 16:21)。
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可 9:31)。
你們要把這些話存在耳中:因爲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路 9:44)。
這些受難的預言,往往緊接在門徒認出耶穌是彌賽亞之後。因此門徒感到困惑也就不足爲奇了。人子、彌賽亞怎麼能與受苦和被殺聯繫在一起?一位受苦的君王?
這是聖經中熟悉而重要的主題——主耶穌正是通過受苦、受死與復活成就了他中保的君王職分。因他成功的救贖之工,普世權柄「賜」給了他(太 28:18),神「立他爲主爲基督了」(徒 2:36),並「將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賜給他」(腓 2:9;參 賽 53:10-12;弗 1:20-21)。因他完全承擔了罪的咒詛,神就「將管理凡血肉之權柄賜給他,叫他將永生賜給」他所要拯救的人(約 17:2;參 太 11:27)。這正是老一輩神學家常稱耶穌「在十字架上作王」的原因。正是在看似軟弱失敗的時刻,他拯救了子民並引領他們進入神的國度(西 1:13)。
《啓示錄》5 章宏大場景中呈現了這一真理:寶座上的神手持七印書卷,那似乎是他爲創造界設立的「最後的聲明」——神關於審判與救贖的計劃。只有猶大支派的獅子、被殺的羔羊配展開書卷揭開七印。也就是說,只有他配得成就神在歷史中的旨意。爲什麼?
「因爲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爲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5:9-10)。基督正是藉著受死與復活成就了他中保的統治。事實上,主在受審時所說的話,正是對這一主題的印證:
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 26:63-64;注意此處耶穌同時融匯了《詩篇》110:1 與《但以理書》7:13-14 中關於彌賽亞登基的預言)
正是在他的死亡——看似失敗的時刻——以及隨之而來的復活中,我們的主領受了他的國度。在此他也確立了永恆的君權。(有關這一主題的更深入探討,可參見傑里米·特里特 [Jeremy Treat]的著作《十架上的君王》[The Crucified King])。
尚未完全實現的統治
然而,我們不能就此止步。雖然基督已經成就了他的統治,並建立了他的國度,但顯然,這個國度尚未完全實現。他的王權仍然受到敵對與挑戰。世人尚未屈膝順服,也未真正承認他所已獲得的主權。他的國度已經臨到,但顯然,還有更豐富的成全尚未來臨。
事實上,新約描繪的耶穌王權是「已然」又「未然」的,是分階段實現的。耶穌他生而爲王,是那應許中的大衛子孫(太 2:2 等);在世間事工中行使王權(太 12:28);藉著救贖之死(參 約 12:31-32)、得勝復活(太 28:18)與升天寶座(徒 2:36;弗 1:20-21)確立了統治。即便如此,他的國度仍遭遇激烈對抗與暴力抵擋(參 詩 2:1-3)。可以這樣說:他的國度確已開創,但仍處在「已然而未然」的階段;君王已經登基,卻尚未對一切仇敵完全施行他至高無上的統治。
末日榮耀中的再臨
最顯著的是,當耶穌自稱人子時,往往蘊含著末日榮耀的意味。他將重返世間,完全施行王權,使神的國度達至終極圓滿:
我實在告訴你們,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這跟從我的人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 19:28)
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 24:29–3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太 25:31)
但以理的異象(但以理 7:13–14)描繪了君王的加冕與王權的確立,同時也展望了那終極國度:人子與聖民一同作王,普天之下的仇敵都被制伏(7:9–27)。在上述經文中,主耶穌清楚地宣告:那位人子的王權正是他自己的王權。使徒約翰也以顯然引用但以理書的語氣說:「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啓 1:7)這一切最終在《啓示錄》19 章達到高潮:耶穌如得勝的君王,騎白馬降臨,從天而來,與眾敵交戰,完全施行審判與拯救。此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啓 11:15)神的國度,必藉著人子的救贖之工而得以完全實現。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受託在神的創造之上治理萬物,作他的代表與管家。然而,這崇高的地位因罪而失落;但在耶穌基督那位「真的人」裡,人類得蒙救贖並恢復。他是人子,是那位超越的彌賽亞,藉著他的救贖之工,得著了普世的王權。如今,他正行使這王權,把屬他的子民逐一從黑暗的國度中拯救出來,安然帶入光明國度。最終,當他再臨之時,這救贖的統治將迎來高潮——那時,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爲主」(腓 2:9–10)。這正如托馬斯·凱利(Thomas Kelly)所寫的聖詩《聖徒看那榮耀光景 》(Look, Ye Saints, the Sight is Glorious, 《聖徒詩歌》第 119 首)所吟唱的那樣:
聖徒看那榮耀光景:憂患之子得勝回!
贏得爭戰、寶座歡登,今得萬膝齊拜跪:
「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
今得冠冕榮耀歸,今得冠冕榮耀歸!」
罪人昧於救主至尊,反以荊冕來加冠;
他登寶座能力無匹,歸他銜下頌他名:
「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
宇宙滿溢君王頌,宇宙滿溢君王頌!」
聽哪!歡聲響徹穹蒼,聲和嘹亮凱歌揚;
讚美耶穌榮耀至上,喜樂無窮榮耀彰。
「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冠他!
萬主之主王中王,萬主之主王中王!」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Jesus Christ, the Son of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