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經是爲了發現上帝通過人類作者在聖經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所要達成的目的而進行的個人性探索過程。通過解經和神學,一個人可以分析、綜合和應用上帝無誤的話語。
本研究闡述了我們必須解經的原因,綜合我們在解經時應該遵循的前提條件,並提供了一個如何解經的過程。聖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根基性的作用,聖經本身也強調我們必須忠心地解釋經文,才能無愧地站在主的面前。忠心地解經要求我們將經文視爲上帝的話語,假定聖經中的真理是可知的,要求我們做出恰當的回應,並要求我們依靠上帝來完成這個任務。解經的過程就是親自去發現上帝通過人類作者在聖經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所要達成的目的。它包括了通過解經學和神學來分析、綜合和應用上帝無誤的話語,不僅是在狹義上確認和提取出上帝通過人類作者在具體經文中所實際表達的意思,還有在廣義上將這一信息與上帝以基督爲救贖高潮的總體目標聯繫起來,並具體應用於我們當前的處境中。從解經學到神學至少包括十二個相互關聯的步驟:(1) 體裁,(2) 文學單位和文本層次,(3) 文本鑑別,(4) 翻譯,(5) 句子和段落的語法,(6) 論點追蹤,(7) 詞語和概念研究,(8, 9) 歷史和文學背景,(10, 11, 12) 聖經神學、系統神學和實踐神學。
摩西強調,只有當一個人帶著敬畏神和跟從神的心聆聽神的話語時,才有可能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申 31:12-13,6:1-3,17:19-20;約 6:44-45)。因此,聖經「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申 32:47)同樣,大衛強調,上帝的話語全備、確定、正直、清潔、潔淨、真實、公義、值得羨慕、甘甜,這些話語能甦醒人心,能使愚人有智慧,能快活人的心,能明亮人的眼目,激發敬畏,因此受警戒,引導人遵從,得著大賞賜(詩 19:7-11)。只有通過與上帝純正、完美、真實、永恆的話語相遇(詩 12:6,119:96、160),人們才能
人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而活(太 4:4;參申 8:3),因此我們必須用聖經來充實我們的全人(申 6:7;書 1:7-8;詩 1:3,78:5-8)。我們必須像尋找銀子一樣尋找聖經的真理(箴 2:4),並以一種激發我們在顫慄中降服和敬畏的方式去尋找(賽 66:2)。
上帝不僅僅將祂的話語賜給了學者,也賜給頭腦簡單的人(詩 19:7,119:130),正因如此,我們甚至要用祂的教訓來教導孩童(申 6:6-7;詩 78:5-8;弗 6:4)。然而,我們必須效法祭司以斯拉的模式,學習聖道,是爲了忠心地遵行聖道的要求,然後忠心地教導聖道(拉 7:10)。主呼召基督徒成熟地思考,這意味著渴慕上帝清晰的話語,正確理解美善之事,然後保持對乖僻之事的無知(林前 14:20)。無知和搖擺不定的人是那些錯用神話語的人,而有知識和堅定的人則能正確理解聖經(彼後 3:16)。保羅囑咐提摩太說:「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因爲凡事主必給你聰明」。(提後 2:7)對基督徒來說,解經是必須的。基督徒必須認真思考上帝之書,並以仰望上帝光照的方式進行思考——聖靈引導人的思想,改變人的心靈,使解經者能夠理解聖經的信息(林前 2:13-14)。「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 2:15)。只有當對聖經的解讀得到主自己的認可時,解經者才是在無愧地對待神的話語。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解經。
至少應該運用四個基本前提來指導我們的解經。
第一,解經要求我們將聖經視爲上帝的話語。
要真正了解聖經作者的意圖,唯一的辦法就是(就是像聖經作者所做的那樣)相信他們所讀和所寫下的正是神的話(賽 8:20;林前 2:13,14:37)。這就要求我們對聖經的權威保持順服的態度。我們必須願意讓自己對真理的理解和應用符合聖經的宣告,這些都要遵從上帝啓示的本意。聖經是特殊的啓示——上帝以我們能夠理解的方式揭示了祂自己和祂的旨意(林前 14:37;提後 3:16;彼後 1:20-21)。這些話語本身——而不僅僅是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是神的啓示(太 5:17-18;林前 2:13;提後 3:16-17)。「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詩 12:6);祂的「律法盡都真實」(詩 119:142);祂「一切公義的典章是永遠長存」(詩 119:160);祂的「一切的命令盡都公義」(詩 119:172)。耶穌說:「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約 10:35)保羅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 3:16)。事實上,正如彼得所說:「因爲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 1:21)
這些真理意味著,聖經所宣告的一切都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爲了強調聖經的宣告既可靠又準確無誤,教會歷來聲明:(a) 在信仰(教義)和(倫理)實踐方面,聖經的教導都毫無錯謬(infallible)——是可靠而安全的指南;(b) 在事實方面(無論是歷史、年代學、地理學或類似的問題),聖經的內容是無誤的(inerrant)——完全真實可信。[1] 這兩個術語具有相似性,但涉及不同的領域,並且只能借助聖經作者在聖靈的引導下在文本中想要表達的意思,才能正確地理解這兩個詞。也就是說,順服聖經的權威意味著尊重聖經作者的意圖和他們寫作時的文學傳統。我們必須接受經文從不同的角度記述了事件的某部分、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以及做出總結,而且不能要求聖經對每個主題都提供明確或詳盡無遺的信息(例如,《歷代志》中沒有提到大衛與拔示巴犯下的罪 [撒下 11-12 章] 或所羅門拜偶像 [王上 11 章];大衛人口普查的煽動者在《撒母耳記下》 24章 1 節中是耶和華,而在《列王紀上》24 章 1 節中卻是撒旦);在《歷代志下》33 章 10-19 節有瑪拿西從罪大惡極的生活中悔改的額外信息 [參見代下 21:10-18])。我們必須接受作者所使用的現象學語言,即作者在描述他們觀察到或經歷到的現象,而不一定是科學地解釋它是如何發生的(如書 10:12-13;太 5:45)。我們必須接受所記錄下來的某人所講的話,而不必預先假設這些話都是真話;聖經中的一些人可能真的說了一些假話(如出 1:17-21;書 2:1-7;徒 5:1-11)。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因此當我們解釋聖經時,我們必須相信它永遠不會把我們引入歧途,並要將它作爲我們生活中的最高影響力。
第二,解經的前提是聖經的真理是可知的。
對聖經正確的理解認定了聖經的教導在本質上是清晰的。簡而言之,真理是可以爲人所認識的。彼得承認「(保羅的)信中有些難明白的,」但他接著說,「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這些話,「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後 3:16)。《詩篇》的作者們深信,上帝的話語會照亮我們的道路,使我們明白(詩 119:105、130)。保羅把他的話寫得明明白白(林後 1:13),並呼籲其他人「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相信「凡事主必給你聰明」(提後 2:7)。
上帝話語的本質使得祂的信息在任何文化和時代都能爲人所理解。在歷史上,教會將此稱爲「聖經的透徹性」或「清晰性」教義。聖經足夠清晰,但並不是其中的所有內容都同樣清晰。聖經足夠清晰,使得我們能夠把握上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天國的總目標在耶穌的拯救工作中達到高潮,但聖經中的其它一些內容卻不那麼清晰。古德恩(Wayne Grudem)指出,聖經本身證明我們可以理解它,但是 [2]:
綜上所述,我們在解經時必須堅信,上帝想讓我們知道的,我們都能知道。
第三,解經要求我們做出恰當的回應。
我們作爲解經者,在發現上帝所說的話之後,我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必須繼續認識到,神的話「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 3:16)。我們不僅要領會聖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非信徒也可能能夠領會),還要明白祂所想要達成的目的(只有信徒才有可能達成,羅 8:7-8;林前 2:14)。爲了正確地掌握上帝在祂書中所包含的真理,我們必須運用以斯拉所定的志向中必不可缺的心思和習慣:「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 7:10)考究意味著仔細觀察、正確理解和公平地分析;遵行包括恰當地感受和智慧地應用;教訓包括清晰、忠心和大膽地表達。這些是正確掌握上帝書中真理所需的心智和思維習慣。[3] 解經要求我們對經文做出恰當的回應。
第四,解經和最終的應用要求我們依靠神。
從考查到遵行的過程只有上帝才能幫助我們做到,而且祂唯獨通過耶穌才幫助我們做到。在《哥林多前書》2 章14 節中,保羅寫道:「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爲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爲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看透」是指「接受、肯定、贊同、喜悅、應用」。只有在基督裡,上帝話語的堅硬麪紗才被揭去(林後 3:14),在基督裡,神的話語會靠近我們,在我們的口中和心中(羅 10:8)。聖經作者的最終目的包括一種改變了的生活,其基礎是個人性地與永生上帝相遇。如果沒有主的幫助,我們將無法體驗到這一點。
把聖經放在顯微鏡下(仔細研讀),總會發現自己也在顯微鏡下,因爲聖經把我們改變得更像基督。我們解經和做神學研究是爲了與上帝相遇。我們謙卑地、信靠地接近它,而不是操縱它或強解它。解經應該塑造出僕人,而不是國王。
解經是個人性地探索過程,以發現上帝通過人類作者在聖經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所要達成的目的。通過解經和神學,人們可以分析、綜合和應用上帝無誤的話語。
英文中的解經(exegesis)一詞是希臘名詞 exēgēsis(ek 「來自,出於」+ agō 「帶來,移動 [某物]」)的音譯,意思是「記述、描述、敘述」。從狹義上講,解經是一種解釋活動,即確定和提取出上帝通過人類作者在具體經文段落中實際表達的意思。文本傳達意思,但並不產生意思。在上帝的引領下,聖經的作者們特意寫下了具有特定意義和目的的文字。「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 1:21)。我們必須仔細閱讀主通過祂的僕人在經文中賜給我們的信息。在解經過程中,我們會發掘出經文的含義,包括作者所要傳達的具體含義及其隱含的意思——作者本人可能意識到了,也可能沒有意識到經文的這些推論,但按照解經的原則和範式這些推論應該是合理的。
神學這個英文術語來自拉丁文 theologia,它由希臘文名詞 theos(「上帝」)和 logos(「一份正式的記錄、思考」)組合而成。簡而言之,神學就是「對上帝的研究」。由於聖經是上帝永恆的話語,也由於聖經中的每一段經文都有更廣泛的背景(歷史、文學和聖經),(狹義上的)解經自然而然地促使我們進入了神學的各個學科:
解經者在思考每一段經文的時候,都必須放在上帝整部特殊啓示下。然後,他們必須通過敬拜的生活來應用這段經文。解經推動神學,整個過程的結果是與聖經中所啓示的永活上帝個人性的相遇。敬拜——榮耀或讚美上帝的實踐——應該成爲所有聖經學習的基調。(更多內容,請參閱納塞利 [Naselli]的」神學方法」 ["Theological Method."])。
從解經到神學,從個人學習到實踐,再到教導,至少有十二個步驟。雖然我們可以獨立地討論各個步驟,但解經的過程更像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不斷重溫各種解經的問題好朝向忠於聖經的目標。爲了便於記憶,我把整個過程標記爲 TOCMA,即文本(Text)、觀察(Observation)、語境(Context)、意義(Meaning)和應用(Application)。這十二個步驟可以分爲兩個大類,前九個步驟屬於解經學,後三個步驟屬於神學。
文本——「這段經文的構成是什麼?」
1.體裁:確定段落的文學形式、主題和功能,將其與類似體裁進行比較,並思考這對解經的影響。
2.文學單位和文本層次:確定段落的限制和基本結構。
3.文本鑑別:確定段落的原文措辭。
4.翻譯:翻譯文本並比較其它譯本。
觀察——「這段話怎樣表達它的意思?」
5.句子和文本語法:評估單詞、短語、句子和更大文本單元的構成及關係。
6.論點追蹤:完成對文學論點的追蹤,並根據段落的主要觀點創建一個以信息爲導向的提綱。
7.詞語和概念學習:明確關鍵詞語、短語和概念的含義。
語境——「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
8.歷史背景:了解作者創作文本時的歷史背景,找出作者提到或假設讀者了解的歷史細節。
9.文學背景:理解該段文字在整本書卷中所起的作用。
含義——「這段話的含義是什麼?」
10.聖經神學:考慮你的這段經文如何與聖經的整體故事發展和信息相關聯,並指向基督。
11.系統神學:分辨你的這段經文在神學上如何與整本聖經保持一致,評估關鍵教義,尤其是與福音的直接關係。
應用——「爲什麼這段經文重要?」
12.實踐神學:將經文應用於你自己、教會和世界,強調基督的中心地位和福音中的盼望。
忠心地解經需要提出正確的問題。在解經學中,我們要問聖經作者:「你在說什麼?」(語法、文本鑑別和翻譯問題),以及「你爲什麼這樣說?」(體裁、結構、論證以及歷史和文學背景問題)。在神學方面,我們會問:「你是什麼意思?」(聖經和系統神學問題)以及「這段經文對我們今天有什麼意義?」(實踐神學問題)。願你的解經之旅能引領你發現美好的真理,在基督的面光中與永活的上帝相遇。願你越來越謹慎忠心地學習、實踐和教導上帝的話語,以榮耀上帝,造福教會。
[1]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Chicago Statement on Biblical Inerrancy)指出:「無誤意味著既沒有誤導性也不受誤導,因此可以明確地保障聖經在所有問題上都是確定、安全和可靠的規則和指南這一真理。同樣,『無誤』指的是沒有謬誤或錯誤,從而確保聖經的所有論斷都是完全正確和可信的。我們申明,對正典聖經的解釋應始終以其無誤和正確爲基礎。」
[2] Wayne A. Grudem, 「The Perspicuity of Scripture,」 Themelios 34.3 (2009): 288–309.
[3] 關於這六個要素,參閱約翰·派博所著 Think: The Life of the Mind and the Love of God (Wheaton, IL: Crossway, 2010), 191–98.
一般性閱讀
「約」相關:
具體釋經: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nterpreting Scripture: A General 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