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信仰(以聖經全部的教導爲根基)與日常工作密不可分,應當引導他們的工作,無論這工作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
無論是家務勞動、辦公室事務,還是修理堵塞的水槽,無論是否獲得報酬,基督徒的日常工作在神眼中都至關重要。我們運用雙手、頭腦和心靈去工作,本身就帶有尊嚴,因爲正是通過工作,我們才能讓自己和鄰舍都得到益處。我們通過良善、公義的工作來愛我們的鄰舍。那宏大、美麗、並能使人得自由的聖經故事,爲「工作在神眼中極爲重要」這一真理,提供了具體而令人信服的依據。
許多基督徒認爲神對工作有等級劃分。他們相信神視某些工作極其崇高重要,比如牧師、宣教士或非營利機構工作者,而其他工作則既不崇高也無意義。然而,聖經講述的完全是另一個故事。要理解關於工作尊榮性的聖經敘事,我們必須回到起初去看。
聖經是一部宏大的故事,可以大致分爲四幕:創造、人類的墮落、救贖,以及得著成全。在第一幕創造中,我們第一次認識神。令人驚訝的是,神並沒有首先以救贖主、戰士、避難所、拯救者或君王的身份出現,而是在聖經的開篇,把自己介紹爲一位工作者(創 2:1–3):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爲聖日,因爲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粗體爲筆者所加)[1]
請注意,這段經文裡「工」這個詞出現了三次。這段經文既是對《創世記》1:1–31 的總結,也是從那裡進一步展開的起點。《創世記》第一章講述了神的工作周,這是聖經中第一次記載的工作周。
在神的工作週中,祂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了人。那麼,承載神的形像究竟意味著什麼?換句話說,我們該怎樣彰顯或效法神呢?答案是:我們在本體和功能兩個層面上都效法神。
從本體與功能角度理解承載神的形像
從本體論的角度說,我們與神有一些相似之處。上帝注重關係,我們也活在各種聯結之中;神是有道德的,我們也有道德;神會表達情感,我們也會表達情感;神是理性的,我們也同樣具備理性。
從功能上看,我們所行的與神所行相似。神施行管理,我們也行使管家職分;神創造,我們也創造;神工作,我們也工作;神安息,我們也安息。
從效法神來理解承載神的形像
照神的形像去工作,就是在模仿神;而工作本身,也是在彰顯神的形像。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是神的同工;他們的工作本質上就是效法神。亞當和夏娃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看守園子(創 2:15),而他們長期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勞動使所有人都能得以繁榮(創 1:26–28)。不僅如此,人類的休息也是模仿神的安息,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忽視安息日(出 20:8–11)。
從這種視角看,工作可以這樣定義:「爲他人付出精力(體力或腦力,或兩者兼具),在服侍中獲得滿足,爲社區(城市)帶來益處,並榮耀神。」 [2] 我們工作,是爲了服事他人、服事鄰舍。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所有的人類工作場所,無論是在家、辦公室、水槽下,還是建築工地,本應以公義、正直、好客、仁慈和善良爲準則。人類的每一份工作,都在某種神祕的方式下,促進全人類的繁榮。換尿布、倒垃圾、製作表格、寫郵件、發短信、做PPT演示,這些形式各異的工作,都能讓其他「照神形像的人」受益,無論他們是同屋檐下、同辦公室、同城市,還是共享同一個星球。
然而,遺憾的是,故事並未止於此。
新的角色加入了這齣戲:惡者。聖經後稱其爲撒但,他擾亂了伊甸園原本的美好秩序,也打亂了亞當和夏娃(以及我們)的工作節奏。通過一連串誘導性提問,惡者在夏娃心中種下懷疑,使神最初的命令變得繁重難行。請注意神在《創世記》2:16–17 的命令:「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爲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然而夏娃在複述時(創 3:2–3)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中間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必死。」她多加了「不可摸」的限制。隨後,惡者進一步讓亞當和夏娃相信神不可全然信賴。人類始祖違背神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歷史的軌跡就此改變。
亞當和夏娃的罪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與信仰與工作的主題密切相關的是,神詛咒了亞當將花費大量時間的地方:他的工作場所。
神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爲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爲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 3:17–19)
因此,我們的工作環境充滿艱辛,人的努力會結出好果,也會生成浪費無用的產品(「荊棘蒺藜」的隱喻)。工作不會輕鬆,焦慮和辛苦成爲常態(「汗流滿面」的實相)。
儘管有些工作場合,有些同事可能讓人難以應付,但是工作本身,無論有償的還是無償的,並不是咒詛,也不是墮落的後果。亞當和夏娃在墮落之前就已被賦予工作任務。正因工作中有艱難挑戰,工作場所成爲基督徒塑造基督樣式,或偏離神走向偶像崇拜的重要場所。
工作仍然是神聖的,但現在工作困難重重;工作仍然神聖,但已被罪玷污。輕視工作容易導致懶惰(帖前 4:9–12),過度崇拜工作又會滑向偶像崇拜(出 20:4)。
然而,在神的主權安排下,工作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
隨著基督的登場,祂宣告了世界新的管理秩序,也爲跟隨者帶來了新的工作觀。耶穌在地上短短 33 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約瑟的木工坊裡當學徒,從事木工和石匠的勞作。是的,耶穌親手勞動;是的,耶穌很可能常常帶著木屑和灰漿回家,手上、衣服上,甚至頭髮裡沾著刨花灰泥。
耶穌提醒我們,工作本身是有尊嚴的。祂也親身示範了工作可以藉著聖靈的大能完成。耶穌看重日常的工作,這一點從許多祂以農夫、撒種者、稅吏爲背景的比喻中就能清楚看出。
因著基督的救贖,基督徒就成了祭司國度中的一員。正如韋真而(Gene Veith)在《上帝@工作》(God at Work)一書中所說:「信徒皆祭司,並不是讓每個人都成爲神職人員,而是讓每一種工作都成爲聖潔的呼召。」[3] 在神眼中,沒有所謂的「工作等級」。馬丁·路德·金博士這樣說過:「沒有任何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所有提升人類尊嚴的勞動,都有尊貴與價值,都應當以極致的態度去完成。」[4] 因此,我們的工作是祭司性的、重要的,能夠造福人群。
基督徒必須謹記:我們被救贖脫離那污穢的黑暗國度,進入「祭司的國度」(西 1:13;彼前 2:5、9)。提摩太·凱勒說得好:「耶穌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個人得救與罪得赦免,更是更新整個世界。」[5]
因此,我們個人或機構所做的決定,都不是中立的。要麼幫助他人繁榮,要麼阻礙他們的興盛。追求共同的福祉,意味著我們不能退出這個越來越後基督教化、越來越宗教多元化的社會,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上去愛鄰舍,遵行耶穌賜下的大使命(太 22:34–40)。更新萬物、追求共同善的核心,就是以愛鄰舍爲中心(路 10:25–37)。
因此,基督徒需要仔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哪裡有破碎攔阻了人的興旺?哪裡有鄰舍正受困阻?正如布賴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在《正義的慈悲》(Just Mercy)中說的[6]:「一旦我們看見,一旦我們知道,就已經被捲入其中,必須去行善。」
在我們當前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認爲福音缺乏可信度。但基督徒週一到週五的工作,能夠讓福音「看得見」,甚至讓神的存在更顯可信。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文化處境裡,福音必須先被「看見」,才能被「聽見」。當我們在職場上以忠心和卓越來工作,守時、認真、以善行服侍他人,我們便成爲職場中普遍恩典的管道,也讓懷疑者、不可知論者、無宗教信仰者和不信的人有機會親眼看見福音的真實性。
當我們靠聖靈的大能去工作,以《彌迦書》6:8 的教導在職場中行公義、抵制不義;當我們帶著基督徒的心態,憑良善的工作去服侍同事——即我們的鄰舍時,我們就把未來新天新地的平安圖景,哪怕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帶進了當下的日常工作裡。
當同事停下腳步,看見我們工作的質量與見證,看見我們工作的態度,這將自然地爲屬靈對話做好了鋪墊。
基督徒可以盼望在新天新地裡懷著喜樂來工作。那時,我們的工作與工作環境將再次充滿喜樂,不再有失望、失敗、荊棘、蒺藜和淚水(啓 21:4)。
我們的工作與職場將如同神在創造之初所設定的那樣運作(參見第一幕)。但問題是:在進入新天新地之前,我們在今世所做的工作又當如何?難道它們不過是填埋場的廢物嗎?新約學者賴特(N. T. Wright)如此解釋:
在主裡,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無用功。你不是在爲一輛即將衝下懸崖的車上油,也不是在修補一幅快要被投入火中的名畫,更不是在一個即將被剷平的花園裡栽種玫瑰。相反,你正在做的,是那些將在神的新創造中存留到永遠的事工。每一個出於愛的舉動、每一次感恩與仁慈的表達;每一件因愛神、因被祂創造之美觸動而生的藝術與音樂;每一分鐘耐心教導嚴重殘障的孩子閱讀或工作的付出;每一個關懷、安慰、扶持他人的行動——無論對象是人,還是這受造的世界;當然,也包括每一次禱告、每一次聖靈引領的教導、每一次爲傳揚福音、建立教會所做的努力,以及每一個爲追求聖潔、爲使耶穌的名得榮耀所行的腳步——這一切,都將藉著神復活的大能,融入祂那永恆的新天新地之中。[7]
總而言之,我們今日勞碌所結的果實,都將藉著神復活的大能,被編織進新天新地的榮耀之中。年老的使徒約翰在《啓示錄》21:24–25 中就有這樣的圖景:「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帶進那城。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約翰所說的「榮耀」,就包括我們此時此刻雙手的勞作、心靈的渴慕和頭腦的創造。
這意味著,你今天所做的工作,將被神帶入祂的國度之中。因此,當常存盼望:你在主裡的勞苦不是徒然的(林前 15:58),所以要一心爲主而做,將一切歸榮耀給神(西 3:23–25)。
1 英文經文引自《聖經》新國際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版權歸Biblica, Inc.™所有,經Zondervan出版社授權使用。全球版權所有。www.zondervan.com "NIV"和"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是Biblica, Inc.™在美國專利商標局註冊的商標。
2 約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C型觀點——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2006 年),225 頁。
3 韋真而(Gene Veith),《上帝@工作:基督徒生命中的聖召》(God at Work: Your Christian Vocation in All of Life)(伊利諾伊州惠頓:十架路出版社,2002 年),19 頁。中譯本由雅歌出版。
4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愛的力量》(Strength to Love)(紐約:Harper & Row出版社,1963 年),86 頁。
5 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一擲千金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紐約:企鵝出版社,2008 年),110 頁。中譯本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6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正義的慈悲:一個關於正義與救贖的故事》(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倫敦:一個世界出版社,2015 年)。
7 賴特(N. T. Wright),《盼望生奇:重新思考天堂、復活與教會使命》(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紐約:哈珀出版社,2008 年),208 頁。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Faith and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