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承諾的兌現更令人安慰,也沒有什麼比承諾落空更令人受傷。我們所敬拜的神是一位信實守約的神,這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樂和安慰。但如果誤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能把聖經當成「應許藏寶圖」,隨意摘取一些話語,錯誤地應用在自己身上。
那麼,我們該如何分辨哪些應許是屬於我們的?又該如何抓住聖經中的應許,而不至於越界或誤用呢?在查考聖經時,有幾個常見的陷阱需要注意。
把應許和原則混爲一談。應許是神百分之百必定要成就的;原則卻是普遍性的真理。很多人常常把《箴言》當作一本「應許錄」,其實它主要講的是人生的智慧和規律。比如《箴言》22 章 6 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句話確實是普遍正確、值得遵循的智慧,但它並不是保證,凡是從小接受敬虔教導的孩子,長大後都一定會信靠耶穌。
忽視上下文。我們常常在還沒考慮經文的原始聽眾、歷史背景或語境時,就急於把應許套用到自己身上。但有些應許只是神在特定情況下對特定的人所說的,並沒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也有一些應許,必須先理解它的原始背景,才能正確地應用。
例如,神應許亞伯蘭,要賜給他土地和後裔(創 12:1–3),我們不能直接理解爲神要賜給我一棟房子或幾個孩子。但我們可以看到:藉著基督,這個應許成了我們屬靈基業的預表,神應許要賜給我們在基督裡的基業。
忽視應許的前置條件。帶有「如果」的應許,往往是有前置條件的,只有順服才能看到它在我們生命中應驗。換句話說,這是有前提的應許。如果我們想要抓住這樣的應許,就必須準備好去順服其中的要求。比如,神應許只要我們求,就必賜給我們智慧(雅 1:5)。但重點是——我們必須去求。很多時候,這類「如果」應許中的祝福,都伴隨著相應的「如果」警告,提醒我們不順服的後果。我們往往只記得神賜福的應許,卻把祂管教的應許擱到一邊。然而,這兩者都同樣指向一位信實的神。你大概很難找到一個印著《希伯來書》12 章 6 節的咖啡杯吧:「因爲主所愛的,他必管教。」
挑揀自己喜歡的應許。我們常常只挑選那些最符合自己心意的應許。遇到危機時,我們會引用《出埃及記》14:14:「耶和華必爲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但我們容易忽略,僅僅三章之後,以色列人卻被命令要起來與仇敵爭戰。在屬靈的爭戰中,有時候我們需要靜默等候,有時候則要主動爭戰。與其隨意套用某一節經文,不如祈求神賜下智慧,讓我們知道在特定處境中該如何回應。
把應許當作操控的工具。有時,我們會把某些經文當成「應許」,其實是因爲我們想要神按照我們的方式行事。這類經文裡最常遭到濫用的,可能就是《馬太福音》18:20:「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我們不僅脫離了上下文來使用它,還試圖把它當作一種公式:只要湊夠兩三個人一起禱告,神就必須照著我們的要求來做。但神的應許,是爲了幫助我們順服祂的旨意,而不是讓祂爲我們的計劃背書。
把應許限制在自己的理解裡。即便我們確實分辨出某個應許適用我們,我們仍然常常會憑自己的理解,去規定它該如何應驗,甚至設定時間表。比如,神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 29:11)許多人把這節經文當作個人的「應許金句」。但實際上,這裡的「你們」更多是指向信徒的整體,而不是單獨的某個人。而且,這個計劃可能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展開,遠遠超出我們能夠預測的範圍。明白這一點,並不會削弱這節經文的美,反而會讓它更深刻、更寶貴。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在「抓住應許」時掉進這些陷阱呢?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從對聖經片段式的零散認識,逐步成長爲對聖經整體而全面的理解。短期內,你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做好功課。在將經文寫成卡片貼到冰箱、發到社交平台、印在咖啡杯或立爲人生箴言之前,請先仔細查考它在聖經和救贖歷史中的位置。弄清楚這究竟是普遍性的應許,還是隻針對某個人的應許,或者只是一個值得遵循的原則。同時,留意其中是否包含「如果」的條件,因爲這會影響它的應用。
檢查動機。當聖經中的某個應許特別吸引你時,先問自己:爲什麼?在你想要抓住它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恐懼、什麼需要?除了基督已應許你的永恆安全,你還在尋找什麼額外的保障?抓住這個應許,能幫助你更順服神的主權嗎?你是不是用自己有限的理解來定義它該如何應驗?它的成就會讓你在敬虔和謙卑上成長嗎?
牢記那些明確無誤的應許。聖經裡有許多三位一體真神賜下的清晰應許,我們可以滿心喜樂地抓住。比如:
這些應許都是堅定可靠的。你會發現,它們關注的不是具體環境的結果,而是神是誰,以及祂如何在我們身上成就聖潔的工作。聖經從來沒有保證我們的處境一定順利,事情一定照著我們想的來。卻保證我們能在那位掌管環境的神裡面得著確定性。這,才是真正穩固我們靈魂的錨。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ich Promises Are fo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