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傳福音時發現,對方似乎完全沒有聽進去?
我們當然相信,神的話語本身就有拯救的大能(雅 1:21),也知道,一個人能否回應福音,最終是聖靈在他心裡動工的結果(約壹 2:20–27)。然而,既然聖靈是改變人心的主,我們仍然有責任盡自己所能,讓福音的信息更清晰、更容易理解。換句話說,我們講述耶穌基督好消息的方式,往往會影響聽眾如何領受它,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後基督教文化的時代。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萬能的宣教方法能在所有人身上都奏效。不過,我想介紹一個值得借鑑的傳福音框架,它包含兩條互相補充的路徑,就是「羅馬路」(Romans Road)和「以弗所路」(Ephesians Road),我還會說明這兩條路徑如何結合起來,使福音的信息更完整、更有吸引力。
羅馬路幫助過無數人認識罪、審判與救贖的真理,從而歸向基督。它內容清楚、邏輯明快,幾代人都因著這條道而得救。然而,許多當代人渴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得救,他們更想在支離破碎的世界中找到意義、身份與方向。
這正是以弗所路所補足的部分。該方法由福音聯盟專欄作家特雷文·瓦克斯(Trevin Wax)提出,它在個人救恩的基礎上,進一步帶領人看見救恩在神宏大的宇宙計劃中的位置。瓦克斯的以弗所道路回應了現代人關於身份、群體與公義的追求,同時仍然忠實地堅守聖經關於恩典與救贖的真理。
當我們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時,就能更全面地呈現福音,既講明個人的得救,也邀請人進入神那場更新萬有的偉大故事。這一綜合框架爲我們提供了實際的指引,使我們能夠在堅守聖經真理的同時,用一種更能觸動當代人心的方式,傳講全備的福音。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一張同時展現福音個人層面與宇宙層面的佈道路線圖,一個能觸動思想與情感、關乎個人與群體、連接當下救恩與永恆盼望的福音呈現。
要理解這兩條傳福音的路徑,首先要弄清楚每一條道路分別指的是什麼。
經典的羅馬路
我們先來看羅馬路。這種宣教方法大約出現在 20 世紀 70 年前後,據說是由傑克·海爾斯(Jack Hyles)提出的。它包含四個基本步驟,核心內容來自羅馬書中的四節經文。
|
步驟 |
主要經文 |
重點 |
| 1. 罪之普遍 | 《羅馬書》3:23:「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 個人罪責 |
| 2. 罪之責罰 | 《羅馬書》6:23:「因爲罪的工價乃是死……」 | 應得審判 |
| 3. 基督的替代 | 《羅馬書》5: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爲我們死。」 | 代贖 |
| 4. 應有的回應 | 《羅馬書》10:9–10:「你若口裡認……心裡信……,就必得救。」 | 個人決定 |
這種四步法曾帶領數以百萬計的人認識福音。然而,因爲它主要依靠幾節被抽離語境的經文,往往把保羅宏大的神學論證簡化爲一種以自我爲中心的交易式表達:「我犯罪了;耶穌替我付上代價;我選擇相信。」這種方式容易忽略聖經中關於救恩更全面的維度,包括群體性的、宇宙性的,以及關乎神國度的層面。
特雷文·瓦克斯的「以弗所路」
在他的著作《聖潔的顛覆》(Holy Subversion)中,瓦克斯指出,雖然羅馬路確實會有幫助(他自己也曾使用過),但它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
羅馬路的問題不在那幾節經文本身,而在於它們原本所依託的神學框架受到忽略。當人們不再擁有一個以聖經爲中心的世界觀時,就難以理解這些經文的真正含義。於是,羅馬路很容易變成一組彼此割裂的命題,與聖經那條貫穿始終的救贖故事脫節。
瓦克斯指出:「這種講法默認大家已經知道神是誰、祂的要求是什麼、人是誰、我們的問題是什麼,以及神如何在歷史中施行拯救、帶來修復。」
因此,瓦克斯建議,可以改從《以弗所書》的開篇幾章來帶領人認識福音:
|
進程標記 |
關鍵點 |
福音盼望 |
| 神的宇宙計劃 | 救贖關乎神爲世界所定的計劃,而福音則是祂藉著拿撒勒的耶穌爲成就這計劃所施行的一切(弗 1)。 | 在創世之前,聖父就定旨「要在[基督]同歸於一」(10 節)。救恩始於神的旨意,而不是人的計劃。這一藍圖通過神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盟約應許逐步展開,最終在基督那位應許的後裔身上達到頂峯,萬國都要因祂得福。 |
| 神進入你的生活來拯救你 | 唯有靠著神的恩典才能得救(弗 2:1-9)。 | 我們「死在過犯中……然而神……叫我們活過來」,這彰顯了全然出於恩典而非人爲選擇。 |
| 神賜給你新的使命,新的團體 | 救贖伴隨著一種呼召,它必須在信仰的共同體中得以實現(弗 2:10-22)。 | 恩典創造了「一個新人」(15 節),並派遣我們作爲神的工作,爲「行善」而造(10 節),在一個已和好的共同體中實踐善工。 |
這種方法將福音重新聚焦於基督的得勝和教會參與神更新世界的使命,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死後的保障。
以弗所道路更易與現代聽眾產生連接:
|
文化挑戰 |
羅馬路的侷限 |
以弗所路的優勢 |
| 個人危機(我是誰?) | 聚焦罪/饒恕而不是個人身份 | 始於「藉著基督」的接納(弗 1:5),賦予一種穩固的、恩典所賜的自我認知。 |
| 過度個體主義與孤獨感 | 將救贖呈現爲一種個人抉擇 | 強調融入新的家庭並與「聖徒同國」(2:19)。 |
| 渴望故事(大家都渴望一個更大的敘事) | 四節孤立的經文讀來如同斷章取義的佐證。 | 講述了從亙古之初到萬物更新的聖經宏大敘事,涵蓋神與以色列所立之約,展現我們外邦人如何藉這基督進入以色列的故事中。 |
| 公義與和解問題 | 沒有涉及消除敵對分歧。 | 將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和解與建立和平(2:14-16)作爲福音的果實。 |
可以把羅馬路想像成一條筆直通向救恩的路徑。它直接而清晰地指出我們需要赦免,也告訴我們如何因著耶穌的工作而從罪中得救。
相比之下,以弗所路更像是一扇寬廣的窗戶,讓我們看見神完整的救贖藍圖。它同樣宣講耶穌爲我們的罪而死、帶來救恩的真理,但同時把這一真理放進更宏大的背景中去理解——包括神爲整個宇宙所定的偉大計劃,我們作爲神家裡一員(而不僅僅是「個人得救者」)的身份,以及我們蒙召參與祂在世界中工作的使命。
這樣的宏大視角,特別能觸動當代人,特別是那些感到孤立、渴望歸屬的人。許多年輕人也非常關心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公義,他們渴望找到一個能解釋生命意義的宏大故事,而不是僅僅追求一張「進天堂的門票」。
雖然羅馬路和以弗所路都傳講同一個福音,但以弗所路幫助人更深地明白救恩的意義,讓他們看到福音如何回應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我爲什麼在這裡?」,「我如何能帶來改變?」
正如瓦克斯所說:「重點不在於『神爲你的人生有一個美好的計劃』,而在於『神有一個美好的計劃,祂邀請你參與其中。『」
這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但若能結合起來使用,力量會更大。以弗所道路提供意義與更寬廣的神學框架,而羅馬道路則指出通往個人救恩的清晰路徑。它們可以這樣彼此補充:
一、從神宏偉的計劃開始(以弗所書)
首先,講明神從創世以前就定下一個美好的計劃,即要使天上地下一切都在基督裡同歸於一(弗 1:9–10)。說明我們從開始有時間之前就被神所揀選、所愛,被造是爲了與祂建立關係,並在祂的創造中彰顯祂的榮耀。同時,也要解釋這計劃如何通過神與亞伯拉罕及其後裔所立的約展開。那是一個「使萬國得福」的應許,最終在基督裡得以完全實現。
第二、闡述普世存在的問題(羅馬書)
幫助人明白,全人類都背離了神原本的設計(羅 3:23),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都被破壞。這樣的悖逆帶來的後果,就是屬靈的死亡(6:23),與創造主永遠隔絕。
三、揭示基督完全的救贖(兩條道路)
指出耶穌的死不僅替我們擔當了罪的刑罰(羅 5:8),也成就了神那宏大的宇宙救贖計劃,使萬物在基督裡得以復和(弗 1:7–10)。祂的捨己既解決了我們個人的罪疚,也回應了整個破碎的世界體系。藉著十字架,耶穌使我們與神和好,也開始醫治人類彼此之間的一切隔閡。
四、邀請個人回應(羅馬書)
邀請人對這份救恩作出回應:在心裡相信,在口裡承認「耶穌是主」(羅馬書10:9–10)。要強調,救恩是藉著信心而得,不是靠行爲換取神的喜悅。我們的得救完全依靠基督已經成就的工作,而不是靠我們自己努力達成的義。
五、慶祝我們新的身份(以弗所書)
當人信靠基督,生命就被翻轉。我們與祂一同得生(弗所書2:4–5),作神的兒女(1:5),成爲一個超越種族、階層、文化界限的新群體(2:14–16)。我們從屬靈的孤兒成爲天父所愛的孩子。
六、活出我們的國度使命(以弗所書)
說明救恩不只是改變我們死後的歸宿,更是賦予我們當下的使命。我們在基督裡被造,爲要行那神早已預備好的善工(2:10),我們蒙召成爲和好的使者,參與神在世界中的救贖工作。我們的生命就此融入神國度將醫治與更新帶入整個受造的偉大故事中。
這種結合羅馬道路與以弗所道路的傳福音方式,既回應了個人得救的需要,也觸及現代人對身份、歸屬與使命的深層渴求。
兩條道路的框架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表達聖經的信息。當羅馬道路強調個人救恩,而以弗所道路揭示神宏大的宇宙異象時,兩者結合,就能讓未信者既找到救贖,也找到意義;既得著赦免,也獲得歸屬。
在這個支離破碎、充滿身份與意義危機的時代,這種整合性的方式同時觸動理性與情感。它既指出個人的罪與需要赦免,也描繪出神國降臨的宏偉圖景。它帶來與神和好的平安,同時邀請人參與祂正在進行的救贖計劃。
通過這樣的全備福音,我們所傳的不僅是進天堂的門票,而是邀請人進入那最偉大的故事,一個關於神在基督裡更新萬有的故事,使我們的生命在祂的計劃中找到終極的意義與目的。
要舉出一個結合兩條道路框架的例子並不容易,因爲傳福音更像是一場對話,而非獨白。不過,以下的示例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羅馬道路和以弗所道路如何在實際分享中相輔相成。
這個例子假設聽眾對聖經並不熟悉(他們可能不知道《羅馬書》或《以弗所書》是什麼,因此在提到具體經文時,我們會用「聖經告訴我們」來替代):
我可以和你分享一個改變了我生命、也改變了我看待世界方式的信息嗎?這是我信仰體系的核心,也就是我們基督徒常說的『福音』,『好消息』。我也相信聖經關於神的記載是真實的,所以,我想和你分享一些聖經對於生命和這個世界的看法。
在萬物存在以先,神就有一個美好的計劃。祂出於愛創造了包括你和我在內的萬物,並賦予一切存在意義。祂的心意是讓整個受造界都在與祂、與彼此的關係中繁榮昌盛。神揀選了一個特定的民族以色列,藉著他們來成就祂的計劃。祂向亞伯拉罕應許:通過他的家族,地上的萬族都要得福。聖經的故事,基本上就是神如何一步步信實地實現這個應許的故事。正如聖經所說(弗 1:10),神最終的計劃是要使天上地下一切都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然而,我們的世界顯然出了問題。作爲亞當的後裔,我們都偏離了神的設計。我們都選擇按自己的意願生活,而非神教導我們的方式。聖經在也告訴我們:『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 3:23]這不僅僅是關於破壞規則,更是關於我們與造物主之間關係的破裂。這就是我們基督徒使用『罪』這個字時所指的含義。聖經接著又說[羅 6:23],罪的必然結果就是死。這不單是肉體的死亡,更是靈性的死亡,即與賜生命的神永遠隔絕。
但這就是爲什麼它是好消息的原因:神並沒有放棄祂的計劃。在我們還活在悖逆中時,『基督爲我們死』(羅 5:8)。這意味著,耶穌承擔了我們本該受的刑罰,彌合了我們與神之間的鴻溝。耶穌受死之處十字架,正是這份愛的見證。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祂是替我們而死,付上了我們無法付的代價,好叫我們得以與天父和好。耶穌這樣做,是爲了拯救所有信靠祂的人。但同時,祂的死也是爲了恢復神爲整個受造界所定的計劃。」
這正是我們基督徒所說的得救。耶穌爲我們付上了代價,然後把那救恩白白賜給我們。我們無法靠自己賺取救恩,也不能爲它增添任何功勞。救恩是神的免費禮物,但這份禮物需要人回應。我們必須接受它。
聖經這樣解釋我們該如何回應(羅 10:9–10):「你若口裡認耶穌爲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得救不是靠我們有多好、能否配得上神的愛,而是單單因爲我們願意接受耶穌已經爲我們成就的一切。
當外邦人(也就是非以色列人)信靠耶穌時,我們就被接納進入聖約家庭,就是神曾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家族。我們成爲他們故事的一部分,也承受神賜給舊約選民的應許。當你信靠耶穌時,聖經說(弗 2),神使你「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並收你爲祂的兒女。你的身份不再由過去定義,而是由你在基督裡的新身份——神所愛的孩子——來定義。
而這樣的新身份,也帶來了新的使命與目的。聖經說(弗 2:10):「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爲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這意味著,神邀請你參與祂在世上進行的醫治與更新的工作。你成爲一個跨越政治、種族與思想分歧的新群體的一員,向破碎的世界見證神的愛。
所以,這不僅僅是爲了將來能上天堂(雖然這當然包括在內),更是邀請你現在就參與神國度的工作,找到真正的身份,並在耶穌裡參與萬物和好的偉大計劃。
那麼,是什麼阻擋你今天開始這段新的生命呢?我很樂意與你一起禱告,或回答你關於跟隨耶穌的任何疑問。
這種整合式的方式,既保留了羅馬道路清晰的個人救恩信息,又融入了以弗所道路宏大的救贖視野。它同時回應了當代人關於意義、身份與目的的理性與存在性追問,卻仍忠於聖經所啓示的完整福音。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2 Roads』 Approach to Evang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