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福音聯盟「荊棘與蒺藜」專欄旨在信仰,工作和經濟領域給出基於聖經的智慧忠告。如果您有關於如何在工作中榮耀神的問題,或在工作倫理上有困擾,歡迎來信:chinese@tgc.org。
我知道背後議論是罪,我不想陷入其中,也不想鼓勵別人這樣做。但有時我和同事之間出現了一種情況,我覺得我需要其他人的意見。比如,有時一位同事對待我的方式很奇怪,或者要求我做一些看起來不合理的事情,而我不確定我對這種情況是否有準確的解讀,這時聽聽第三方的想法會很有幫助,但我從不確定這是否算是背後議論人,我怎麼知道就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情況徵求別人的意見是否合適?
讓我們從一個簡短的故事開始吧!每年夏天我都去我丈夫負責的基督徒營會。參加營會但卻不是工作人員,這讓我對團隊的關係和組織領導有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今年有一天我正好從飯廳的窗戶望出去,看到了一件讓我心頭一沉的事:一位輔導員正在哭泣。
我衝出去問她怎麼了,我希望這不是因爲發生了醫療危機或是營員披露虐待。她一邊抽泣著一邊告訴我,關於她的謠言像野火一樣在營會工作人員當中蔓延。她被這些謊言擊垮了,並爲她的朋友和同事隨意將這些流言蜚語傳遞給其他人而感到心碎。
在傾聽和安慰之後,我爲這位輔導員提供了許多能夠解決這種情況又敬畏神的方法,但我的挫敗感依然存在。粗心大意的流言蜚語破壞了關係,破壞了信任,並消耗了福音事工的時間和資源。
我在夏令營目睹的情況,我認爲不是你希望看到的那種「徵求建議」式談話的結果。你希望你的工作關係和方式無可指責,這沒錯、值得讚揚。的確,你從同事那裡尋求的那種觀點有可能會幫助你與所有人和平相處。但是你的問題也很合理:與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談論另一個人或另一種情況會否帶來背後議論?什麼時候這種類型的談話可以幫助到你?
爲了能夠清楚闡述這個問題,我接下去會把你想徵求意見的對象稱爲「同事」(colleague),把你試圖辨別其動機的人稱爲「工作夥伴」。
一個值得信賴的、明智的同事可以幫助你釐清一個令你感覺混亂的局面。如果你過去與一個工作夥伴有過緊張的互動,你認爲這個人對待你的方式很奇怪,或者對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請一個知道這種情況的人給你一個觀點,可以幫助你辨別你的成見是否可能誤導了你。
但是,在你與第三方交談之前,有一些事情要牢記在心。
第一,以禱告開始。
爲你的工作夥伴禱告,希望主能祝福她的工作。也爲你的同事禱告,希望她能提供與聖經一致的智慧。爲你自己禱告,希望聖靈能查驗你的心,揭示任何不純正的動機,也給你一顆理解你的工作夥伴並願意接受糾正的心。
第二,決定你想向誰尋求智慧。
如果你確定尋求智慧會對你有幫助,就要確保參加的人是合適的人選。你的公司是否有關於員工應該如何提出有關其他員工問題的政策?人力資源部門是否有人可以幫助你思考這種情況?是不是最好向你的主管或認識該工作夥伴的、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尋求智慧?如果你與工作夥伴的關係因以前的衝突而充滿緊張,與熟悉你們之間歷史的人討論這一情況可能會有幫助。
第三,決定說什麼。
談話的內容是你能做些什麼來改善你與工作夥伴之間的狀況,而不是要求同事對你的工作夥伴如何對待你進行評價。以「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我與工作夥伴的關係?」的姿態來進行對話,會比 「你是不是覺得她有問題?」更有成效。
第四,努力維護你工作夥伴的好名聲。
在你能夠努力的範圍裡努力地維護工作夥伴的名聲和聲譽。你可以選擇只與一位同事討論,公平地描述工作夥伴的行爲(「我們上個月有分歧」,而不是「她無緣無故地對我大發雷霆」),抵擋將討論轉移到抱怨或發洩的試探。想像一下,你的工作夥伴如果事後知道了這次談話,你所說的話會令你自己感到羞愧嗎?
注意風險。
這樣做並非沒有風險。就像教會成員可以在分享「代禱需求」的幌子下散佈流言一樣,向同事徵求智慧也可以演變成一同就某個讓你們感覺艱難的人吐槽。雖然徵求智慧這個動機本身並不是要背後議論,但你需要確保與同事討論情況不會演變成對工作夥伴的八卦,而且你的同事會對談話內容保密。
另外,要敵擋以犧牲工作夥伴的利益爲代價與其他同事建立親密感的試探。在反對某人的共同鬥爭中與同事「走得更近」可能很誘人,但這種三角關係對促進健康的工作環境毫無益處。
在你聽完同事的觀點後,爲什麼不回到工作夥伴那裡去,試著澄清一下呢?問問你是否在某些方面讓她失望了,或者你的工作表現是否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聖經經常談到馴服舌頭的命令(雅各書3章)、流言蜚語的危險(箴11:13,26:20),以及過多閒談的愚蠢行爲(箴10:19;20:19)。你對避免背後議論的關注是明智的,特別是在工作環境中,輕視他人和不負責任的談話會滋生不和諧、創造不健康的文化,並傷害關係。我安慰那位傷心的營地輔導員的經歷說明,不經意的話語會帶來多大的悲痛。
謙卑地尋求他人的觀點時,要注意保護工作夥伴的聲譽和好名聲。當你在工作場所服事主時,願主得到榮耀。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Can I Ask for a Second Opinion without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