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爲煥新而重建:城市中神聖空間的意義
2025-04-14
—— Jeremy Treat

我們常說,「教會不是指教堂那棟房子,而是指信神的這一群人。」這話沒錯(教會是神拯救的子民),但背後往往藏著一種觀念——總覺得物質世界不重要,靈魂才要緊。我自己就深有體會:大半輩子都在臨時租的學校禮堂裡做禮拜,自然覺得教會重在屬靈方面的帶領,建築本身無關緊要。

其實這種想法並非來自聖經,而是古希臘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諾斯底主義者認爲在屬靈事物面前,肉體、建築甚至整個世界都不值一提。

但聖經明明告訴我們:神在乎祂全部的創造——不單是靈魂,還有肉體;不單是天國,也包括地上的世界。聖經講的從來不是逃離世界,而是神要更新萬物。從創世開始,上帝的應許就包含「子民」和「家園」這兩部分。那麼,教堂建築到底意味著什麼?實體空間在神的計劃中有什麼作用?

我想分享一個關於上帝國度的景象:教會確實是神的子民,但這些人是有血有肉、真實活在世上的群體。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該活出神國的樣子——讓每一處都散發出天國的美好、平安與聖潔,成爲連接天地的所在,讓人真切感受到神的同在。

聖經中的聖所藍圖

從聖經的第一頁我們就看到,神的計劃既包括人(亞當夏娃),也包括一個具體的地方(伊甸園)。神的計劃可不是讓亞當夏娃在花園裡悠哉悠哉地度日,而是要他們生養眾多,把伊甸園的邊界擴展到地極。

人類墮落之後,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依然包含雙重祝福:子民(後裔成爲大國)和土地(應許之地)。這兩者從來不是割裂的——神的子民總要扎根某處,在那片土地上成爲萬國的祝福。

整本聖經都在強調地方的重要性。舊約的主線劇情幾乎都繞著應許之地展開:或是奔向應許之地的征程,或是居住其上的生活,或是被擄離鄉的哀歌。會幕和聖殿更成爲「天地交匯」的實體聖所,祭司在那裡獻贖罪祭,不僅爲了人,也爲了土地本身。

直到耶穌這位「真的聖殿」,道成肉身而來。祂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刻,聖殿幔子裂爲兩半,這表明了神的同在不侷限於某一個具體的地方。但是,耶穌的復活非但沒有廢除物質世界,反而肯定了受造界的價值——那帶著釘痕的復活身體,正是新造世界的初熟之果,宣告神要復興世界,而不是要廢棄這個世界。整本聖經的終極目標不是逃離世界去天堂,而是新天新地的降臨(啓 21:1-3)。如今教會與救主聯合,就當活出神國的樣式,在人間經營那些「天地交匯」的神聖空間。

教會建築的重要性

既然神既關愛人又看重地方,那麼教會的建築就絕非可有可無之小事。它們不僅是聚會的場所,更是神國的前哨站。教會不只是一個磚瓦的集合體,也是分別爲聖的神聖空間。無論周遭如何變遷,基督徒都能宣告:「這裡不只是一棟建築物——它是天國的預覽,愛在這裡掌權,人的尊嚴得以恢復,疲乏者得到安慰。此處恩典滿溢。」

現代基督徒常常追求效率而忽視美感,但建築本身就能幫助我們「瞻仰主的榮美」(詩 27:4)。拱形穹頂引導我們仰望至高,立柱如真理與恩典的支柱撐起教會,彩繪玻璃將平平的光線化作令人屏息的絢爛光影——這些彩色玻璃不單是圖案展示,更改變了我們的視野。光線穿透玻璃之時,就是在提醒著我們:教會聚集時,我們不單看見基督,更是透過祂的亮光看到萬物。

無論是彩窗、高頂、白牆還是講壇,實體空間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使我們成爲合神心意的敬拜者。

消失的聖所與饋贈的建築

全美各地,教會不斷關閉,建築被陸續出售。這些曾經分別爲聖的場所,正在徹底改變用途:在洛杉磯我的社區裡,一家拉丁裔街頭教會變成了大麻專賣店;歷史悠久的衛理公會教堂變成了佛教寺廟;韓國教會成了藝術工作室。每消失一座教會建築,不僅是不動產權的變更,更是城市中神聖空間的消逝,是福音的退場。

我牧養的洛杉磯現實教會(Reality LA)創立於 2006 年,頭十三年都沒有自己的場地。主日我們在小學、初中、高中輾轉,辦公室散租在洛杉磯各處。沒有固定場所的侷限困擾著我們:缺乏歸屬感,事工空間不足,服務城市的方式受限。

於是我們開始禱告。

神的恩典如此奇妙:當地一間小型教會主動提議合併,他們的一項重要事工是提供食物。我們接收了他們的會眾,繼承了兩棟建築(一座小教堂和一棟辦公樓),更接下了這個寶貴的事工,每天爲東好萊塢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如今我們雖仍租用學校的場所做爲主日敬拜之地,但我們有了教會之家和城市更新基地,這意味著我們有了辦公空間、門訓團契場所,以及服務城市的具體據點。

建築:天國的器皿

繼承了這兩棟建築後的幾年間,我不斷思考它們的意義。擁有一座建築,並不是解決我們所有問題的萬能解藥。事實上,我們的建築年久失修,目前正在籌集資金大修。儘管水管破裂、屋頂漏雨令人頭疼,但我深知這些建築對教會何其重要。

我逐漸明白,教堂建築不僅是便利設施——更是事工的工具、穩定的象徵,是城市中心的福音見證。教會若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建築,依然可以成長,但屬於自己的空間讓我們更深入地踐行呼召。在噴泉大道與埃奇蒙特街的轉角,我們傳講神的真道、餵養飢餓的身體;不僅談論團契,更爲孤獨者營造歸屬空間;不僅期盼更新,更在實體場所活出新造生命的樣式。

是的,教會是信神的這一群人,但我們是活在真實空間的有形群體。在洛杉磯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固定的存在本身就是宣言:此時此地,神的國度就在這裡。教堂建築不僅是磚石的堆砌,更是希望的路標,見證著神更新萬物的應許。當我們精心照顧、美化、經營這些空間時,就是在參與神的工作——讓祂的同在顯明,使人間更似天國。

在生活中營造神聖空間

這種神聖空間的願景不限於教堂建築。神呼召我們在曠野開闢花園,在破碎世界創造美好,在混亂中建立和平——無論是家庭、社區中心還是職場,每個基督徒都應當營造一個空間,讓人可以遇見神。

世界需要這樣的神聖空間:那裡彰顯天國,敬拜重塑想像,疲乏者得享安息。願我們善用這些場所的同時,也知道它們不是終極目的,只是將來新天新地的驚鴻一瞥。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building for Renewal: The Importance of Sacred Spaces in Our Cities

Jeremy Treat(傑里米·特里特)博士畢業於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是洛杉磯 Reality LA 的傳道和願景牧師,也是比奧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兼職神學教授。他著有 Seek First: How the Kingdom of God Changes Everything, The Crucified King: Atonement and Kingdom in Biblical and Systematic Theology, 和 The Atonement: An Introduction。他和妻子蒂芙尼(Tiffany)育有四個女兒,居住在東好萊塢。
標籤
藝術
教堂
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