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教會分裂的四種根源
2025-10-07
—— Trevin Wax

福音派教會中出現的分裂現象或許難以完全避免,但我懷疑分裂繼續存在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混淆了不同類型的分歧。有些分裂源於事工理念的差異,有些則因神學妥協而起,更有不少是出於利己的野心。此外還有性情問題,好鬥的個性引發紛爭,直到失控。

我認爲當今教會分裂加劇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有人無意(有些情況下是有意)曲解了分歧的本質:把事工理念的不同包裝成背離信仰,將性情衝突誣指爲以權謀私。結果如何呢?造成混亂、猜忌,誹謗橫行。

新約清楚揭示了神的子民中產生分裂的多種原因。唯有準確辨識這些差異,我們才能明辨是非、心存恩慈。以下四種分裂模式值得我們警惕——若混淆它們,必將帶來危險。

一、個人恩怨導致嫌隙

《腓立比書》4:2-3 記載了保羅對友阿爹和循都基的勸勉:

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

值得注意的是,保羅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也許他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但他顯然認爲兩人之間的嫌隙比具體分歧更嚴重。這兩位本是並肩傳福音的同工,如今矛盾卻大到危及教會合一。

蒂姆·庫珀(Tim Cooper)在《當基督徒意見相左時》(When Christians Disagree)一書中,就記載了清教徒作家約翰·歐文和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因性格差異而對立的故事。這類分裂往往不是源於核心教義分歧,而是個人摩擦所致。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本該同心同工的人,卻因性格衝突、領導風格差異或自尊心受挫,把簡單分歧演變成私人恩怨。

二、事工策略引發分歧

《使徒行傳》15:36-41 記載了保羅和巴拿巴分道揚鑣的經典案例,讀來令人唏噓。這兩位福音先鋒曾一同遠行、共歷艱險,親眼見證神的大能。然而在是否要帶馬可再次同工的問題上,他們產生了嚴重分歧,最終不得不分開行動。

這個分歧起初並非私人恩怨,也不涉及神學立場。兩位忠心的僕人都在竭力傳揚福音,只是對事工策略持有不同見解,這本質上是一個關於「如何做更明智」的爭論。

值得感恩的是,分開後神仍然大大使用他們。甚至可以說,這次分手反而加速了福音傳播。後來保羅在《提摩太後書》4:11 中肯定馬可,也顯示出他後來態度有所軟化。

但保羅與巴拿巴的故事依然成爲基督裡同工關係的典型教訓:即使信仰根基完全一致,仍可能因策略眼光不同而無法繼續同工。現在也不例外。不論是植堂模式、佈道策略、政治立場,還是文化參與方式的爭論,敬虔的領袖們對「當下該如何行」仍常有不同領受。

三、背道之痛

當有人在神學立場或道德準則上背棄「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猶 1:3),這種背教行爲就會導致信徒分道揚鑣。底馬曾是與保羅同工的夥伴,名字甚至與路加並列被提及(西 4:14;腓 1:24)。但在保羅最後的書信中,我們讀到這樣令人心碎的記述(提後 4:10):「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

底馬成了這類人的代名詞——他們離開並非因爲迫害或個人恩怨,而是被世界擄去了心思意念。對世界的愛,往往會遮蔽對基督的愛。

在這個神學妥協氾濫的時代,見到有人在基本真理上搖擺不定、甚至完全放棄信仰,實在不足爲奇。但每當看見主內肢體背離純正教導,總不免令人痛心。

(當然,我們需要分辨兩種情形:一種是神學分歧導致無法同工,另一種則是直接否定教義意味著背道。有些分歧可能重要到必須分道揚鑣,但尚未嚴重到構成背道的程度。)

四、屬靈騙局引發的分裂

教會分裂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緣由——某些教會領袖實則是謀取私利的江湖騙子。看看《使徒行傳》8:9-24 記載的行邪術的西門就知道了:他見識到聖靈的大能後,竟想用金錢購買這份能力,企圖將神的恩賜變爲自己謀權逐利的工具。

如今的教會依然不乏這類騙子:假教師、成功神學傳道人、投機分子...他們不斷利用福音中飽私囊。正如聖經警戒的,這些人分明是「爲利混亂神的道」(林後 2:17)。與這些欺世盜名之徒劃清界限,實屬必要。

這種屬靈騙局最可悲的副作用,就是會引發信徒對真誠領袖的普遍懷疑。每當有騙子被曝光,人們就容易陷入一種慣性思維,把每個事工有成的教會看作可疑組織,將每位知名牧者視爲別有用心之徒,並對一切涉及金錢的聖工都充滿戒心。

當心那些混淆是非的「鬥士」

我們必須牢記教會分裂的四種根源,因爲那些酷愛爭論的「鬥士」常常故意混淆這些類別。過去十年來,我讀過不少「揭發」德高望重之領袖的書籍或博客文章,卻發現它們根本分不清個人恩怨、事工分歧與真正異端的區別。有些人似乎從未想過,兩位忠心持守聖經的基督徒,完全可能在事工策略、神學觀點或良心抉擇上存在分歧。他們武斷地認定,凡持不同意見者必定心懷叵測或貪戀世俗。

於是,策略分歧(如保羅與巴拿巴之爭)被渲染成底馬式的背道;神學辯論被塑造成西門式的欺詐;友阿爹和循都基的性格衝突被誇大成驚天醜聞。

我們若是錯誤定性這些分歧的本質,就是在詆譭主內家人,將忠心的福音使者污名化爲江湖騙子,把次要教義的爭論拔高爲正統異端的生死對決。這只會助長當今世界盛行的懷疑主義與混亂思潮,難怪許多人靈裡枯竭。

我們必須認清教會分歧的不同性質,否則只會滋生猜疑、腐蝕信任、削弱福音見證。可悲的是,我們似乎已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誹謗成爲常態,惡意揣測弟兄姐妹動機成了家常便飯,謠言的傳播速度永遠快過真相。

明辨分歧之道

神子民之間的分裂,有時是悲劇,有時是必然,有時本可避免。關鍵在於分辨,要看清個性衝突、事工理念之爭、背道墮落與欺詐斂財之間的區別。

基督在《約翰福音》17 章的禱告是願祂的子民合而爲一。我們追求合一,不是靠整日高喊"合一!合一!",也不是假裝分歧不存在。但我們確實需要更清楚地辨別:何時分裂不可避免,何時在分道揚鑣後仍能祝福對方的事工,何時應當以和睦爲重。同時,我們更要學會識別並遠離那些利用教會分歧、詆譭忠心神僕來推行自己議程的人。

那控告者撒但的石頭已經夠多了,基督徒實在不必再送子彈。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4 Causes of Division in the Church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特雷文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分歧
分辨
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