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不少聰明人,他們都覺得鼓勵年輕人讀書根本是白費力氣。調查數據明明白白顯示,現在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中學老師、大學教授也都在感嘆,說現在的學生連一本完整的書都讀不進去了。這些觀點都得到了研究數據支撐,學者們都在討論:不讀書會讓我們的大腦發生什麼變化?長此以往,我們的文化又會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同意我們生活在一個讀者日漸稀少的時代。數字化的洪流捲走了人們的專注力,下一代的想像力傳承,正面臨著斷層的危險。
有人說,我們還在閱讀啊!確實,我們會刷手機,會看推送的短文,偶爾也會點開體育新聞或政治論壇。但那種傳統的、完整的閱讀——沉浸於一本需要耐心思考的著作,隨著章節推進理解一個深刻的論點;或是迷失在文筆優美、意蘊綿長的小說世界裡——這樣的閱讀習慣如今越來越少見,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朋友們常說,閱讀怎麼競爭得過其他娛樂呢?年輕人就是不讀書,也不願意去讀。硬塞給他們書本,就像哄孩子張嘴吃菜糊糊,連哄帶騙:「吃吧,對你有好處!相信我!」
那些數據我都看過,那些故事我也都聽過。但我始終相信,我們是人,不是機器。趨勢不代表命運,我們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正因如此,我拒絕加入那些對閱讀衰退的悲觀論調。那些輕易投降的老師、評論家,懷著幾乎侮辱意味的「低期待」,舉手投降,把下一代拱手交給文化洪流的擺佈。
所以我希望你去反叛。沒錯,就在今天,閱讀本身就是一場神聖的反抗。別理會那些人的絮絮叨叨,說什麼「你們再也讀不進書」。你要逆流而上,拒絕淺薄人生。
首先,我希望你爲了自己而反叛。爲了奪回你曾經擁有、也是你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你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是一項神聖的資源。正因如此,無數機構對它虎視眈眈。在這個數字時代裡,他們精心設計你的生活,通過不斷的干擾來捕獲你的注意力。他們想盡辦法分散你的專注力,讓你的目光不住地東飄西蕩。
著名神經科學家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指出:注意力的重要性超乎我們想像。我們關注什麼、如何關注,至關重要。注意力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實這點你早有體會。與朋友相聚交談,如果對方開始刷手機回消息,你心裡肯定會有點失落。特別當朋友沒有解釋爲什麼必須要在那一刻去關注線上世界時,你會懷疑:我在他心裡究竟有多重要?
關注,就是賦予關注的對象價值。拒絕關注,同樣是一種表態。「給予關注,是一種道德行爲,」麥吉爾克里斯特寫道,「關注,就會產生後果。」(133 頁)
難怪這麼多人爭相搶佔你的心智空間。塞滿郵箱的廣告郵件,驚悚的標題黨推送,手機上無休止的提醒聲,各種讓你不斷滑動、點擊、上癮的應用和平台,它們都在覬覦你的內在世界。你的內心世界被明碼標價,成了廣告商家必爭之地。
那些爭奪注意力的勢力正在取勝。就連現在,你是否也能感覺到那股輕微的拉扯?讓你忍不住「就看一分鐘」,重新跳進那條無盡的信息洪流,重新沉溺於新聞、搞笑短片、代禱請求、色彩豔麗的廣告?看劇時,你是不是會在劇情稍慢時忍不住拿起手機刷刷新聞,或玩個小遊戲?一塊屏幕已無法滿足你對刺激的需求,於是你在大屏小屏間來回切換,「一邊看」,一邊刷帖聊天。一心多用不再限於工作場域,我們還要一心多玩。
漸漸地,專注力——人最寶貴的能力——越攤越薄。我們再也難以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長久專注。我們無處不在,卻又無所歸屬。我們訓練大腦不斷追尋新的刺激,然而持續專注的「肌肉」因長期不用而萎縮。我們無法專注,無法與他人進行深刻的對話,也無法深入思考、細緻體察。沉迷於屏幕、被碎片化的信息牽著走的生活,使我們的情感和思想都變得淺薄,只能徘徊在那些當下最吸引人的屏幕表層,再也觸碰不到那些更深、更豐厚的層面。
人們說,這就是時代常態。不。你可以抵抗。你可以在浮淺的世界中與眾不同。我相信你渴望更多。至少,你渴望去渴望更多。
閱讀,尤其是讀那些比較難的書,正是一種反叛。那些企業、意見領袖與平台正踐踏你意識的花園,閱讀是對他們的反擊。閱讀就像在城門口安放一名哨兵,守護你的心智,抵禦那群意圖入侵的干擾者。閱讀是奪回專注力的行動,使你能全心全意地對待身邊的人,能從多角度思考社會的議題與爭論,能以歷史與哲學的眼光理解今日的新聞,能增長智慧與憐憫,也能在無需AI摘要的情況下,細細品味人類文學的巔峰之作。
每次關上手機拾起書本,你都在反叛。你從浮淺之海攀上救生艇,操練上天賜予的心智,拒絕讓精神肌肉萎縮。你用實際行動,有力地回擊了那些「閱讀無用」的論調。
我要你爲自己而反叛。在地上釘下界樁,向不斷逼近的注意力吸血鬼宣告:「你休想把我的思想變成你的殖民地。「
我也希望你爲自己的靈魂而反叛。閱讀不僅是爲了訓練頭腦,更是爲了醫治心靈。閱讀,是一場爲敬拜而打的聖戰。
聽起來誇張嗎?也許有點。但當我們把聖經放進畫面裡時,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基督徒常被稱爲「聖書子民」(people of the Book),這稱呼確實貼切。神呼召祂的子民默想祂的話語。而默想不僅僅是閱讀,它意味著停下來、思考、反省、沉思。聖經呼召我們要注目凝視,而不只是匆匆一瞥。
第一條也是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那麼,我們如何學會愛這位神?當摩西第一次頒佈這條誡命時,他緊接著吩咐以色列人要讓神的話語成爲日常生活的中心。古代的以色列人每天都要反覆誦讀神的話,教導他們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出行,都時常討論。
然而,實踐這種浸透神話語的生命,最大障礙就是數字時代的紛擾。我們正在失去感受偉大詩歌力量的能力,失去體會優美且厚重音樂的能力,失去在一幅藝術傑作前靜靜凝視的能力。常有人說,真正的藝術需要時間才能顯露它的奧祕;神的話語也一樣。聖經要求我們沉浸在它裡面,呼召我們去思考、去忍耐、去專注。真正內化消化聖經的道路崎嶇難行,這本是刻意如此,因爲聖靈正是藉此在我們生命中動工。
那麼,那些過去不識字的基督徒呢?他們就不忠心了嗎?當然不是。識字不等於聖潔。歷史上最殘暴的罪行,往往出自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許多聖徒卻終其一生不會讀寫。閱讀不是必要的,但神的話語是必要的。那些不識字的農民靠聆聽神的話語、記在心裡來珍惜它。
試想幾個世紀前的信心先輩,一生僅能接觸寥寥幾本書,或許還有一本殘破聖經。如果他們看見我們擁有成千上萬種聖經版本、註釋、研讀工具,會作何感想?爲何我們資源如此豐富,對聖經的認識卻不及他們?
默想神的話語、思考祂的奇妙,這是基督徒的基本操練。閱讀理解聖經,其實就是在對抗這個永不停歇刷屏的時代的淺薄文化。那人就像《詩篇》1 篇所描述的義人——「他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就結出果實,扎根穩固。閱讀能讓你真正「看見」神的榮耀,而神的榮耀又照亮你,讓你也能真正「看見」別人。
想想《路加福音》7 章裡的那位婦人,她用眼淚爲耶穌洗腳,耶穌問法利賽人西門:「你看見這女人嗎?」(路 7:44)這裡的「看見」,不是指獲取知識,而是凝神專注、心懷憐憫地去看。那種看見能撼動內心、驅散優越感、改變觀看者本身。
我們究竟在看什麼?我們的注意力投向何處?我們又錯過了什麼?聖經提醒我們,更留心自己關注的方向。
跟隨耶穌,就是專注於祂。像伯大尼的馬利亞那樣,坐在祂腳前,聽祂每一句話。神學家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寫道:
這裡說的聆聽,絕不是隨意聽一會兒就算完事。它意味著真正的傾聽,全神貫注的傾聽,甚至令人心痛的傾聽。它意味著竭力捕捉所言之物,全身心投入對耶穌的專注。那是一種全神貫注、竭力追隨的傾聽,把自己完全擺上來專注耶穌。爲什麼?因爲祂是神的話語,是神向我們所說的一切。在祂裡面,也藉著祂,神向我們顯明祂自己是世界的光。要聽祂的話。
如今,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網紅們使勁全身解數奮力帶貨。但如果我們聽得到一切的噪音,卻聽不見主的話語,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當下最激進、最反文化的操練,就是熱切閱讀並聆聽聖經,我們需要一種堅韌的專注,使任何事物都無法從奪走聖經在我們心中的地位。要聽到隱隱作痛,就像雅各與神摔跤那樣,不肯放手,直到得著祝福。
當世界習慣於匆匆一瞥時,閱讀便成了最深刻的反叛。
爲了神,也爲了你自己,讀書吧。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ading as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