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講道就是比別人有趣。這話可能得罪人,但事實如此,我也就直說了。有些人的講道,我全神貫注地聽,生怕漏了一句話;另一些人則天賦異稟,讓我恨不得把椅子調成躺平模式。差別究竟在哪?爲什麼有的演講引人入勝,有的卻催人入睡?相關著作汗牛充棟,但即便最優秀的指南也總有些遺漏的。沒錯,我們可以打磨犀利語言、清晰結構、豐富應用和震撼人心的聖經神學,但還有個更難琢磨的因素。那就是個性魅力。
我聽過很多講道——既有令我如沐春風的資深牧者,也有剛爲會眾解經一兩次的新手。實話實說,後者有時真讓人如坐鍼氈!聽得越多,我越發現提摩太·凱勒、菲利普·詹森(Phillip Jensen)或卡森的講道,與昆士蘭神學院一二年級生的差距(之所以說一二年級,是因爲三年級生的水平顯然能秒殺剛才那幾位大師了!我是開玩笑的!)。差異何在?內容都不差,甚至表達也很到位,但總感覺...嗯...後者像杯溫吞水。
當然,年歲與閱歷本該醞釀出一種厚重感。初次講解《約翰福音》的人,他的深度和講過五百遍的前輩自然沒法比。但更根本的是,聽那些優秀牧者講道時,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個性——即便基督始終是核心,即便講章完全隨著經文的脈絡展開。無論是凱勒牧師那種書卷氣濃濃的謙和,還是派博牧師那樣滿格激情、熱情到爆表,他們的個性都會從講道中滲透出來。當然,他們的內容本身就很棒,但他們的表達方式帶著一種獨有的氣質,就像用個性把信息包起來,整個講道因此更有味道。而這種由個性帶來的「豐富感」,正是許多其他講道所缺乏的。
如果我們想在講道的服事中越做越好,就不能忽略個人特質的影響力。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話題竟然幾乎沒人寫過。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專門談到它的書,是詹姆斯·斯圖亞特·斯圖爾特(James Stuart Stewart)在 1946 年於愛丁堡出版的《神的使者》(Heralds of God)。他在講道課程裡給牧者的建議是:
做你自己,【同時】忘掉自己。神賜給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而「標準化」絕不是神給你的服事方向。想像一下,如果所有講道人都按同一個模子刻出來,那該有多乏味!……不要以爲個人特質必須要被壓制、抹平。做你自己……但也要忘掉自己。你要在講道時運用神賜予的一切才能,同時又要徹底捨棄自我,最終讓傳道者隱沒,讓信息凸顯。不要束縛或壓抑你的個性,而要把它完全獻在祭壇上,以致聚會結束時,會眾心中迴盪的不是講員的能力或才智,而是「耶和華今日在他的聖殿中!」(詩 11:4)
斯圖爾特的這兩個步驟非常有幫助。我想簡要闡釋它們,並補充第三條原則。
第一步:做真實的自己
人們說模仿是最真誠的恭維,這話不無道理。但它也可能顯得很不真誠。相比之下,接納本真的自我、學會用自己聲音說話,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雖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
我曾在一所以釋經講道聞名的大教會擔任助理牧師。那裡推崇「有份量」的講道,這種氛圍無形中影響了我,我的講道變得越來越沉重、無聊、也更囉嗦。妻子菲奧娜(Fiona)後來對我說,直到我離開那裡,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聲音。
這正是大多數學員講道讓人聽不下去的原因:他們還沒找到自己的聲音,講道時不像真實的自己。有些人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可是,我們在臺上講道的樣子,和我們現實生活中說話的樣子,應該有種基本的一致性。別人應該能在講道中認出我們,覺得「對,這就是他(她)」。講道應該聽起來像我們自己。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管住自己
找到自己的聲音固然重要,但一旦找到了,就會面臨另一種誘惑——放飛自我。比如,我們可能會忍不住:
第三步:忘掉你自己
那到底準則是什麼呢?就是:保持自然;忘掉自己;全神貫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沉浸在神的同在中......直到徹底忘記自我。這才是合宜的狀態,唯一安全的境地,真正尊榮神的途徑。「自我」是牧師最大的敵人,遠勝其他職業。而戰勝自我的唯一方法,就是完全陶醉在你所傳講的榮耀真理中。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講道與講道人》(Preaching and Preachers),264 頁
剛開始講道時,先把聖經弄懂,然後再一字一句寫下來,已經夠挑戰的了。站在神的子民面前,從開頭講到結尾,讓人膽戰心驚。但我們必須跨過這個階段。不能只顧著把字講對,而是要越過自己,把焦點放在我們所事奉的神身上。
當然重要。無論我們的個性多麼不完美,它都是神所創造、爲神而存的獨特印記。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可複製的特質,這些特質甚至將延續到新天新地。如果你覺得,自己安靜內向、不善幽默,就注定在神手裡用處不大,那請你重新想想:神確實要更新你的品格——「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 4:16),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假裝成另一個人。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eaching and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