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地方教會的牧師們,你需要全球教會
2025-08-16
—— Dustin Messer

1969 年,斯托得提出一個看似與直覺相抵觸的理念。這個理念結出的果子,多年以後仍不斷打磨、挑戰著我的講道。

每當有人購買斯托得的著作或邀請他講道,這些收益就會進入一個名爲靈風合作伙伴(Langham Partnership)的事工,用來培養發展中國家的神學家和傳道人。這個計劃並不只是出自一個出身優越者的「高貴的責任感」(noblesse oblige),而是對教會面貌變化所作出的先見之明的回應。它不僅僅是基督徒的憐憫之舉,更是一種宣教策略。

斯托得出生時,全球教會中位於西方世界之外的佔比不足 20%。他出版《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時,發展中國家的基督徒人數已經翻了一倍。此後,這種轉變速度只增不減,如今有將近70%的基督徒生活在西方之外。

當世俗主義在斯托得的故土逐步興起時,他很有遠見,把資源投向那些正在崛起的多族裔、跨國界教會的領袖。他的願景是支持地方教會領袖,讓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神學思考,並將這些成果譯成英文,造福全球教會。這個想法的核心是希望西方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督徒之間能建立起真正的夥伴關係。

值此靈風基金出版第 500 本書籍之際,我想分享神如何藉著來自全球教會的弟兄姊妹,鼓勵了我的講道事奉。

與全球教會一同應用聖經

如果你讀到一本由菲律賓神學家撰寫的士師記註釋書,或一本納米比亞學者寫的關於保羅帖撒羅尼迦書信的釋經著作,你會發現,雖然其中的聖經真理一樣,但它們的應用方式卻與美國讀者的現實處境大相徑庭。斯托特在他那本講道學的經典著作裡告訴我們一個重要道理:「解經」和「應用」之間的牆其實是相通的。

聖經本身就具有現實指向性。因此,當講道者把聖經如何適用於各種處境清楚講明時,他並沒有偏離釋經的本分。相反,當他思考福音如何回應軍事政變、饑荒或天災時,他正是在更深層次、更寬廣維度中探索神真理的豐富與深邃。

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身的背景與掙扎來到聖經面前,地球另一端的弟兄姊妹也一樣。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提出不同的問題,而多數世界信徒在聖經中找到的答案,常常能爲我們熟悉的經文帶來新的亮光。若想更深認識神的話語,我們就需要來自世界各地上帝子民的多樣聲音。

當然,有人擔心,在講道預備中強調多元視角,會滑向相對主義的深淵。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尼日利亞神學家勞倫斯·拉西西(Lawrence Lasisi)在朗罕出版的《非洲聖經註釋》(Africa Bible Commentary)中撰寫「混合主義」(Syncretism)條目的時候就鄭重呼籲:講道者不可「將福音的獨一性祭獻在多元文化和宗教相對主義的祭壇上」。這是一個我們都該警醒的提醒,我也真心祈求我們能謹守。

我完全同意:當今這個時代,那些刻意討好文化、溫吞無力的講章的確是個問題。但我們之所以會陷入那種講道,不是因爲接觸了發展中國家的聲音;相反,接觸這些聲音會醫治我們。閱讀非西方的神學著作,不但沒有削弱我對聖經真理的信心,反而讓我更加確信它的真實性和相關性。全球教會並沒有讓我的講道軟弱,反而使它更鋒利。

閱讀全球教會的著作

你或許聽過C. S. 路易斯那句廣爲人知的建議:「每讀三本新書,就該讀一本老書。」 這句話出自他爲亞他那修(Athanasius)所著《論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所寫的序言。路易斯在書中寫到: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眼光,它善於看見某些真理,也特別容易犯某些錯誤。因此,我們都需要讀一些能糾正我們這個時代典型錯誤的書。

其實,路易斯所說的「時代」,也可以換成「地域」。神藉著古代教會的聲音幫助我們看清當代問題,同樣,神也藉著非西方神學家的視角,召喚我走向更深的聖潔,讓我認清自己生命中那些只有「外來者」才能揭示的屬世傾向。他們對聖經的反思,使我意識到心中隱藏的偶像,就是那些與舒適和財富捆綁在一起的偶像,而之前我對它們渾然不覺。

六本非西方講道資源推薦

如果你已經認同「閱讀全球教會」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下面是一些推薦資源,值得一讀:

費蘭度(Ajith Fernando)著《喜樂的堅忍》Joyful Perseverance

費蘭度將一生獻給斯里蘭卡城市貧困青年事工,他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講道者。本書是這位資深牧者的智慧結晶,探討了在服事中持之以恆的屬靈恩賜。無論你正處於事奉的起步階段,還是疲憊低谷,這本書都將鼓勵你「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4)。

李志秋(Chee-Chiew Le)《當基督徒面對逼迫》(When Christians Face Persecution

李志秋住在新加坡,她通過本書系統梳理了關於苦難的聖經神學,呼籲今天的教會繼續以歷世歷代神子民一貫的方式來回應逼迫:堅忍到底。她提醒我們,教會應當預備好面對這個世界所帶來的苦難,並且滿懷盼望地仰望聖靈所賜的力量。

萊特(Christopher Wright )播客《在使命中》(On Mission

聖靈如何在中東帶來和好?我們的烏克蘭弟兄姊妹又是如何將基列的香膏塗抹在戰爭廢墟中的人們身上?克里斯托弗·萊特是靈風事工的全球大使兼事工主任,他在這檔播客中帶領聽眾環遊世界,展示上帝正在如何以合一、有力、常常隱而不顯的方式在各地動工。

戴維·比約克(David Bjork)著《人人皆門徒!》(Every Believer a Disciple!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適合與初信者一起讀的書,這本就非常好。太多時候,牧者將「大使命」體制化,以至於我們把「教會增長」等同於「門徒訓練」。但事實上,一個組織可以有迅猛的發展,卻不見得有真正主的門徒。比約克在喀麥隆寫下此書,提醒我們:神在世上的使命不僅是一個可以站立其上的根基,更是一根傳遞出去的接力棒,等待我們奮力奔跑。

司徒鬆熾(Gilbert Soo Hoo)著《約翰一至三書:一部牧養性與處境化的註釋》(1–3 John: A Pastoral and Contextual Commentary

這是靈風事工圖書目錄眾多實用聖經註釋書中的一本,隸屬於「亞洲聖經註釋系列」。司徒鬆熾在書中以出色的釋經技巧和溫柔的牧者心腸教導約翰書信。他在印度教文化背景下撰寫此書,特別留意到那裡的讀者容易將「道成肉身」誤解爲某種「靈性化身」的到來。他指出,早期基督徒堅定地承認耶穌的神性是獨一且永恆的實在。幾年前我教授《約翰一書》時曾用這本註釋,幾乎每堂課都引用了其中的洞見。

約哈納·卡塔納喬(Yohanna Katanacho)《詩篇禱讀》(Praying Through the Psalms

這本書與我讀過的其他詩篇著作完全不同。西方人常把《詩篇》看作是某個人的靈修日記,但它其實是一本爲信仰群體而寫的詩歌集。《詩篇》不是隻讓你我默讀,而是呼召我們在群體中禱告。卡塔納喬是一位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信徒,他每讀一首《詩篇》就寫下一篇禱告詞,在禱告中反思、哀慟、歡喜,本書就是這些禱告詞的彙編。他的文字會讓你心碎,也會讓你挺直腰桿,因爲它會讓你的禱告生活與世界另一端在苦難中掙扎的弟兄連接在一起。

這些全球教會的資源徹底改變了我的講道方式,以上列出的幾本書只是眾多資源中的一小部分。閱讀那些發展中國家基督徒的文字,看他們如何在自己文化中宣講福音、挑戰社會風俗,我也學會更敏銳、更忠心地回應我們所處文化中的渴望與恐懼。

我所服事的教會,常常使用由肯尼亞聖公會編寫的禮儀。每週,我們口中都會一同宣告:「我們一同死了,我們也將一同復活,我們必會一同活著。」這是個美好的提醒,不僅適用於本地教會,也真實地指向普世教會。聖經是神賜給萬民的自我啓示,它不受任何文化、地域的侷限。我們拓寬閱讀範圍時,就能更清楚地看見:信仰的本質是合一的,人類經驗是相通的。我們都受洗歸入同一個身體,與同一個仇敵爭戰,我們也都被塑造成那同一位聖子的形像。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cal Preacher, You Need the Global Church.

Dustin Messer(達斯汀·梅瑟)是達拉斯諸聖堂(All Saints Dallas)的信仰培育牧師,也是美國聖公會福音團契(EFAC-USA)的理事會成員,該團契由約翰·斯托得於1968年創立。在拉薩爾大學開始讀博之前,達斯汀畢業於博伊斯學院(Boyce College),聖約神學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和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天主教大學政治研究中心(CCS)。
標籤
處境化
全球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