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慢慢重讀安東·巴爾巴-凱(Antón Barba-Kay)的《我們自己編織的網絡》(A Web of Our Own Making),這是近年來探討數字時代如何重塑文明的最有深度的著作之一。其中一個關鍵洞見是,因爲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連接的,所以沒有人能夠避開數字革命的影響。即使是那些抵制或遠離網絡生活的人,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已經被網絡深刻塑造的世界。
書中另一個重要發現揭示了我們面臨的誘惑:我們傾向於按照數字世界的標準來重塑和重構物理環境(甚至包括我們的身體和人際關係)。未來的問題不是大家花太多時間在充斥著人工智能的元宇宙或虛擬現實中,而是人們開始認爲,爲了拍出好看的數字照片或視頻,改變我們的身體和物理環境是可以接受甚至是應該的。如今,網絡世界已經成爲生活方方面面的標準。
你可能會想:這與我無關啊,我可以隨時選擇退出,不必參與社交媒體或虛擬現實,我可以直接下線。遺憾的是,人類文化並不是這樣運作的。電視重塑了公共話語,即使對那些沒有電視機的人也是如此。社交媒體已將政治辯論簡化爲短視頻和金句語錄。即使你從來不看教會的直播,攝像機的存在也會改變每個人的體驗——牧師可能會對著看不見的觀眾說話,敬拜領袖會調整表現以適應直播需求,參與者也會意識到他們的敬虔時刻可能被攝像機捕捉到。
當一項新技術變得普及時,沒有人能夠不受其影響。布拉德·利特爾約翰(Brad Littlejohn)在他的文章《公共場所的自戀者》(Narcissus in Public)中給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聖誕假期期間,他帶家人去了國家美術館雕塑花園的溜冰場。他們發現一群年輕女性只是把溜冰場當作Instagram美照的背景。其他溜冰者不得不繞道避開她們,不去看她們爲了拍攝社交媒體照片而做出的可能不太得體或過於暴露的姿勢或舉動,或者因爲這些自我展示而改變自己的溜冰體驗。他寫道:
雕塑花園裡的那些年輕女性已經不再把溜冰場視爲物理世界中的一個場所,而是把它看作數字自我塑造的完美畫布。她們扭曲自身最美好的部分,只爲迎合這種媒介。
看似個人選擇的行爲——自拍或塑造形像——卻改變了其他所有人的體驗。我們以爲手機習慣只是個人的事,但當數百萬人把屏幕置於周圍世界之上時,其後果就會向外擴散。當你每天多次在手機和現實世界之間分散注意力時,你不僅重塑了自己的期望,也重塑了周圍的社會結構。
雖然自拍或經營個人形像看起來是個人選擇,但實際上會改變其他所有人的體驗。我們以爲手機使用習慣是私人的事,但當數百萬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屏幕上而不是周圍的世界時,後果會像漣漪一樣向外擴散。當你的注意力每天都不斷切換於手機和現實世界之間時,你不僅重塑了自己的期望,也重塑了周圍的社會結構。
你的手機習慣不僅影響你自己。利特爾約翰接著寫道:
我們不僅必須改變溜冰路線來避開她們,冒著連鎖碰撞的風險,更根本的是,她們改變了整個空間的氛圍。大家不再覺得自己是身處一個真正的公共空間,而是時刻感覺自己闖入了某種私人空間——或者說本應該是私人的空間。
你可能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這種現象。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徒步旅行,沉浸在交流和周圍的美景中,一旦有人拿出手機來記錄這一刻,發佈到社交媒體上,整個氛圍就會發生變化。風景不再只是風景——一切都變成了潛在的內容或自拍的可能背景。徒步旅行不再只關乎你和朋友的體驗——它變成了要被廣而告之的東西,變成了在網上展示和大家評論的對象。
在商務會議上,一旦有一兩個人拿出手機或打開筆記本電腦,整個房間的行爲規範就會改變。大家全神貫注、完全投入的期望減弱了。分心變得不可避免,即使那些把手機放在包裡、決心要專注的人也會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
教會裡又如何呢?如果你瞥見過道另一側有人在牧師講道時刷社交媒體,整個氛圍就會改變。「全神貫注於神的話語」不再是教會環境中默認的、理所當然的行爲標準了。你和一群「沒有完全在場」的人一起禮拜。對於所有人來說,心不在焉的聆聽和半心半意的參與變得可以接受了。
利特爾約翰指出了這種複合效應:
集體行動問題最糟糕的地方在於,即使是那些最堅決反對這種趨勢的人,也只能選擇要麼加入其中,要麼承受其影響:如果我固執地堅持做房間裡唯一一個不低頭看手機的人,我只會看到其他所有人的頭頂。
我們的行爲之間的聯繫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加緊密。當我幫兒子解答作業中的問題,或者和女兒交談時,如果我去看手機,那就是在傳遞一個信息:「這一刻不需要我全神貫注。」或者更糟:「手機上的內容比你更有價值或更有趣。」如果我們和孩子一起看電影,但我卻在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查看郵件,那麼改變的不僅是我的體驗,還有他們的觀影體驗。
保羅在給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信中的一個原則在這裡適用——「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 10:23-24)。他說:「無人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作爲基督徒,我們有責任思考自己的個人選擇如何影響周圍的人。
你不是一座孤島。你的手機習慣從來都不是僅僅關乎你自己。數字習慣反映了心靈的優先次序。我們在網絡上的行爲會給實際生活帶來連鎖反應。若不認真審視自己,若不與他人共同打造一片數字淨土,我們就會隨波逐流,不知不覺地墜入文明隱祕而深重的衰敗。
我們面臨的抉擇,不在於使用手機多寡的比較,而在於能否以全心投入當下,並且充分意識到,個體的選擇如涓涓細流,終匯成改變文明走向的江河。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Your Phone Habits Aren』t Jus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