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以不同方式塑造著每個人的生命。我大半生都在與慢性疾病抗爭,儘管我曾反覆迫切地禱告求神挪去這苦楚,但主並沒有應允我的禱告。
持續不斷的痛苦逼得我努力查考聖經中關於苦難與盼望的真理,最終我意識到:保羅確實應許所有基督徒都會經歷苦難。但他也同時教導我們,痛苦中存著極大的盼望。在《帖撒羅尼迦後書》1:3–12 中,保羅多次呼應《以賽亞書》66 章,將苦難與盼望交織在一起,爲受煎熬的信徒帶來極大安慰。
在《帖撒羅尼迦後書》1:3–4 中,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人在逼迫和患難中依然展現出堅忍和信心。他指出,這些患難正是「神公義判斷的明證,叫你們可算配得神的國,你們就是爲這國受苦」(5 節)。
這些逼迫和患難,並不像我們直覺所想的那樣,是神審判帖撒羅尼迦人的憑據。恰恰相反,它們反倒成了神對他們敵人施行公義審判的明證,同時也顯明信徒是正直地活在神面前。茹埃特·M. 巴勒斯(Jouette M. Bassler)在評論這一章時寫道:「暫時的苦難不再是神棄絕的記號……某種意義上,它反而被看作是蒙神悅納的記號。」
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因著神的國而受苦,因此遭遇逼迫;但他們的苦難表明他們可算配得神的國。這種苦難不僅是認定他們的記號,也成爲一種末世的盼望,表明他們將要承受神國中一切的應許,比如沉冤昭雪、脫離苦難、進入安息。
他們的冤曲能得以昭雪,是因爲逼迫者將受到公正懲罰(6–12 節)。受苦的基督徒將從患難中得享平安與解脫(7 節)。這解脫最終在主耶穌再臨時實現。雖然在基督徒受苦的日子裡,耶穌看似「隱藏」了自己,但到那日,耶穌將成爲他們終極的拯救與安慰。保羅並不是應許義人今生一定能從苦難中解脫。但若人在神面前活得正直,他所受的苦就不再是無意義的,而是帶著盼望,因爲這苦難指向耶穌將來帶來的拯救。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中提到的苦難與盼望要放在整個救贖歷史的背景下來看。這段經文多處呼應《以賽亞書》66 章,指出那些拒絕福音的人將在主耶穌「同他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要報應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們主耶穌福音的人」(7–8 節)時,受到審判。這一表述暗指以賽亞的宣告:不聽從神話語的人必受審判(賽 66:4、15–16)。以賽亞預言「耶和華必在火中降臨……以火焰施行責罰」(15 節),並且「paul-promise-suffer」懲罰那些拒絕他的人(16 節)。
因此,帖撒羅尼迦的逼迫者將經歷與《以賽亞書》66 章中逼迫者相似的審判,信徒終於被證明無罪;同時,這一審判也應驗了以賽亞關於主審判拒絕他和他話語之人的預言。
此外,兩處經文在措辭上也彼此呼應:《以賽亞書》66:5 提到「願耶和華得榮耀」,而《帖撒羅尼迦後書》1:12 則說「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兩處經文的主題也一致:神的子民都因跟隨主而遭受同胞的逼迫。因此,保羅似乎有意將信主受苦的帖撒羅尼迦信徒,與以賽亞書中那群爲義受逼迫的人對應起來;同樣,他也把逼迫他們的人與《以賽亞書》中的逼迫者聯繫在一起。
聖經學者基恩·格林(Gene Green) 指出,《以賽亞書》66:5 是「對那些受到別人藐視的上帝信實子民所說的話」。保羅很可能也希望藉這句話,給那些在他那個時代、乃至今天仍因信而受苦的義人帶來盼望和安慰。
通過引用《以賽亞書》66 章,保羅可能是在暗示:就像以賽亞和當時那些忠心順服神、爲義受苦的以色列人最終得著拯救、得以被證明無罪一樣,他和所有忠心的信徒也必將在將來經歷那終極的解脫和榮耀,因爲他們如今在主面前忠心地忍受苦難。從以賽亞的時代、保羅的時代直到今天,那些跟隨主的人都會遭遇苦難。然而保羅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義人的苦難並非毫無意義,而正是我們將來得救盼望的依據。
這段經文對所有因傳揚主名而遭受逼迫的基督徒有著深遠的意義。因爲無論是在以賽亞時代還是保羅時代,基督徒遭受苦難的原因都是一樣的。
不過,基督徒的受苦並不總是表現爲激烈的外在逼迫。這些應許並不限於某種特定的苦難。保羅自己就經歷了各種身體、情感、心理和屬靈方面的痛苦,包括疾病、疼痛、焦慮、海難等等。而在他的苦難與盼望神學中,他似乎並沒有區分這些形式。正如戈登·費依(Gordon Fee)所指出的,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1:4 中既用了專指「逼迫」的詞,也用了泛指「各樣患難」的詞,表明這段真理適用於多種苦難。
此外,安·傑維斯(Ann Jervis)也提到,保羅在寫信時並未詳細列出每位基督徒會經歷何種苦難。這說明,忠心跟從主所付出的代價,「對每個基督徒、每個基督徒群體來說,都不盡相同」。這代價可能來自「敵人直接的攻擊」,也可能是「疾病或失喪帶來的沉重打擊」。所以,無論你我正經歷哪一種苦難,耶穌都爲我們帶來了確實的盼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得享安息與釋放。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oes Paul Really Promise I』ll Su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