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是在朋友邀請她參加教會青少年團契後信主的。高中畢業後,她渴望投身宣教,於是選擇在大學攻讀俄語和全球研究,之後又進入神學院深造。她覺得自己蒙召要到東歐從事聖經翻譯工作,因此禱告求神賜給她一位能與她一同服事的敬虔丈夫。問題是,神學院幾乎沒有既會俄語又願意投身翻譯事工的弟兄。
伊莎貝拉的母親勸她說:「你得降低標準啊。你怎麼可能找到這樣的人呢?」但伊莎貝拉沒有因此退縮,她依然信靠主,繼續走在這條路上。不久,她開始參加一個基督徒單身查經班。在那裡,她遇見了一位名叫大衛的弟兄。令人驚訝的是,大衛同樣渴望到東歐從事翻譯事工。兩人開始交往,不到一年就結婚了,並開始籌備搬遷。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可能像一部福音派浪漫喜劇的情節,但它確實是真實的(名字和一些細節略有修改)。而它也提醒我們一個重要的真理:單身基督徒因婚姻而焦慮時,教會領袖不該催促他們「無論如何都要結婚」。相反,我們要不斷提醒他們,真正蒙福的道路,是把基督和祂的使命放在首位。
在 1978 年,18 至 35 歲之間的年輕人中有 59%已婚,而到了 2018 年,這個比例卻下降到了 29%。心理學家瓊·特溫吉(Jean Twenge)在她的新書中指出,如今的年輕一代往往選擇更晚才走進婚姻,生兒育女的時間也推遲了,甚至有許多人選擇一輩子不結婚。
造成這種變化的因素有很多。特溫吉寫道:「在 2019 年,青少年和年輕人每天面對面社交的時間,比 2012 年少了 25 分鐘。這意味著每週少了 3 小時,每月少了 13 小時,每年少了 152 小時。」她認爲,科技的變化和日益增長的個人主義,讓許多年輕人更習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但問題不僅僅是年輕人都忙著刷屏,不大出門。而且現在,年輕男女大多不再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女性上大學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宗教聚會的出席率在男女兩性中都在下降。這樣造成的局面就是,在學校或教會遇到未來配偶的機會大大減少。此外,在#MeToo運動之後的社會環境中,如果某個年輕男人在電梯裡笨拙地自我介紹,年輕女性不會覺得這是「浪漫的無可救藥」,相反,正如特溫吉所描繪的:「她很可能會想,『搞什麼鬼!離我遠點。』」
面對這些令人憂心的趨勢,有些基督教領袖更加積極地強調婚姻、忠貞、家庭和家的價值,把它們視爲聖經中理想藍圖的一部分。他們鼓勵年輕人盡快找到配偶,生兒育女,共同經營家庭。
這種勸勉有其敬虔的用意。神對人類社會的許多美好旨意,確實是透過婚姻和家庭來成就的。然而,當教會領袖談論聖經中的婚姻觀時,也要記得:許多單身信徒本就因婚姻問題而憂心忡忡,他們常覺得人生要等到結婚後才算真正開始。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因擔憂文化潮流而無形中加重這種負擔呢?
答案就是:要回到聖經敘事。
在《創世記》2:18,神說:「那人獨居不好。」祂要人類的始祖通過婚姻與繁衍來完成祂賜下的創造使命。到了新約,我們看到神的使命已超越了創造使命本身的含義。《馬太福音》28:18–20 清楚表明,神不僅要通過新生嬰兒來遍滿地面,更是通過歸信與洗禮而得著的新生命來充滿世界。
耶穌在世時雖然是單身,卻忠心成就了神造就門徒的使命。保羅也是如此。而整個救贖歷史的軌跡正是朝著這一方向前進。要知道,在新天新地裡,我們將不再結婚(太 22:30)。整體而言,教會要成爲基督的新婦;個體而言,我們將像天使一樣,進入一個「單身」的永恆狀態。
我們如今所處的階段是聖經歷史中新約的時代。在這個過渡時期,創造使命和以新天新地爲導向的大使命彼此交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好理解保羅在哥林多教會裡,如何回應他們關於婚姻與單身的實際問題。
當耶穌告訴門徒,有人會「爲天國的緣故自閹」(太 19:12)時,他表明有些基督徒的確蒙召,以單身身份來事奉。哥林多教會顯然很熟悉這個教導,於是他們提出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已婚夫婦是否該爲專心事奉而禁慾?
保羅的回答是:不。已婚的弟兄姊妹仍然會面對世上的試探,所以若選擇禁慾,也只能是暫時的,並且要以禱告爲目的(林前 7:1–5)。已婚的基督徒不能因爲「末世的日子已經來到」就忽略神「生養眾多」的命令。若這樣做,就等於誤以爲自己已經完全得著了未來的福分,這在神學上被稱爲「過度實現的末世論」。
問題二:單身基督徒是否該爲了專心事奉而不結婚?
保羅的回答是:可能。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7:29)。保羅深知「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7:31),所以神的使命必須放在首位。保羅渴望所有的基督徒都能以使命爲中心,他也知道,單身信徒少了許多已婚者的牽掛,從而能「無所掛慮」地服事神(7:32–35)。甚至,保羅坦白地說他盼望所有基督徒都能像他一樣單身,全心事奉,不受羈絆(7:7、38)。因此,如果否認「事奉而賜下的單身恩賜」,或把婚姻看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單身更高尚,這其實就是另一種「實現不足的末世論」。
第三、那麼單身信徒要結婚是錯的嗎?
不,這也是一種「過度實現的末世論」。保羅清楚,單身並非每個人終生的呼召。他說:「各人都有神所賜的恩賜。」(林前 7:7)因此,結婚並不是罪,教會也不該阻止單身信徒追求婚姻(7:9、36)。在其他地方,保羅甚至進一步強調婚姻的重要性。在《提摩太前書》5:14,他告訴年輕寡婦要「嫁人、生兒養女、料理家務」。他的擔憂是,這些年輕寡婦如果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可能會無意中把時間用在不益於自己或他人的事情上。在這種情況下,保羅並不認爲結婚會讓她們偏離事奉,反而堅信婚姻會促進她們的聖潔生活。
我們能從保羅的回答中學到什麼?值得注意的是,保羅並沒有在每種情況下把婚姻或單身當作「萬能答案」。相反,他把人際關係置於神的使命之更宏大故事中。在所有情況下,他都首先強調對基督的委身。
那麼,教會領袖應該如何鼓勵會因婚姻問題而焦慮的單身信徒呢?
第一,講故事。
凱特琳·比蒂(Katelyn Beaty)寫道,教會歷史上的單身宣教士可以成爲單身信徒的榜樣,「與當代社會那種物質至上、自我爲中心的滿足觀形成鮮明對比」。教會可以通過週報和講台,分享歷史上以及當代未婚信徒如何在神國中成就美好工作,這能幫助單身弟兄姊妹看見自己在神國度裡的不可或缺的尊嚴與價值。
第二,通過日常大使命事工,幫助單身信徒抵抗以自我爲中心的個人主義。
爲單身弟兄姊妹提供發揮恩賜的機會,讓他們在教會及周邊社區事奉。給他們途徑去分享信仰、做門徒、將神的憐憫伸向鄰舍。專注於使命和門徒訓練,可以幫助年輕人避免沉迷於自我爲中心的刷屏、打電子遊戲或說他人閒話。此外,事奉他人還能幫助年輕人塑造品格,培養魅力,這些特質往往更容易吸引敬虔的異性。
第三,鼓勵單身基督徒將婚姻視爲宣教夥伴關係。
在這個以自我爲中心的社會裡,年輕人很容易把潛在配偶最重要的條件侷限於外貌。男生希望女孩子長得漂亮;女生希望男生有她能感受到的那種火花或吸引力。但基督徒的婚姻遠不止於短暫的外貌吸引。正如提摩太·凱勒所說,婚姻的意義在於「彼此扶持,共同成長,成爲神最終要造就的榮耀新人。」
這意味著,當基督徒父母或教會領袖教導年輕人如何尋找配偶時,最重要的標準不是外貌或短期吸引力,而是能夠建立穩固友誼、在使命旅程中互相扶持的品格。
當然,在門徒訓練年輕單身者的過程中,有時也需要直接勸勉,例如告訴一位年輕弟兄:「放下電子遊戲,去約她吧!」但這些鼓勵應該嵌入更廣泛的門徒訓練框架中,使年輕人能夠從使命和救贖的視角看待婚姻與單身的神旨意。
我相信,將神的使命放在首位必會結出果實。如果我們以焦慮爲起點,反而可能營造出讓單身者感到壓力山大的「速配」式事奉環境。但如果始終把使命放在第一位,我們將看到成熟、愛耶穌的信徒,學會在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呼召。這不僅會賦予仍然單身的人尊嚴,也可能—蒙神恩典—讓其中一些人像大衛和伊莎貝拉一樣,最終在使命中相遇。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omote Marriage and Dignify Singleness by Prioritizing God’s 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