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第三條路」是否已經走到盡頭?
2025-10-29
—— Neil Shenvi

福音派政治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的消息,震驚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基督徒。在保守派的各種回應中,一個反覆出現的話題是對「第三條路」(「third-wayism」)的批評。這種文化和政治參與方式常與已故牧師提摩太·凱勒聯繫在一起。

正如一位牧師在一次廣爲流傳的採訪中所說:「查理的追悼會不僅是爲他舉行的葬禮,也是爲第三條路主義舉行的葬禮。」

凱勒的「第三條路」

在社交媒體上,凱勒最常用「第三條路」來指代純神學問題。比如,他認爲福音本身既不是反律法主義,也不是律法主義,而是「通過恩典與神建立關係的第三條路」。

當把這個理念運用到社會政治領域時,凱勒並不認同「真理就在兩個極端之間」。相反,他強調"基督徒絕不應該爲了走中間路線而走中間路線"。他的核心觀點是:基督徒應該"持守符合聖經教導的立場,不管世人用他們的標準把你看作極端分子還是溫和派"。

從政治層面來說,凱勒的第三條路其實是要打破 21 世紀美國非左即右的僵化格局。他希望提供一種真正基督徒式的政治參與方式。2018 年,他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基督徒應該參與政治,把它作爲愛鄰舍的一種方式」,但基督徒「不應該把教會或信仰與某個政黨劃等號,認爲那是唯一符合基督教立場的政黨」。

作爲牧師,他的動機部分出於傳福音的考量。他想要爲那些對基督教感興趣、卻因教會的政治色彩而卻步的慕道友和懷疑者掃清障礙。但他也是在提醒基督徒:如果一間教會或個人「完全認同某個特定政黨」,就容易陷入試探,「全盤接受該政黨的整套價值主張",而不再用聖經真理來檢驗每一個政治立場。

對「第三條路」的質疑

近年來,隨著文化環境的劇變,許多福音派信徒開始質疑,繼續用「第三條路」來描述基督徒的社會與政治參與,是否仍然合適。例如,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在 2022 年表示,他十分敬佩提姆·凱勒(Tim Keller),但認爲凱勒的框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那個相對中立的文化環境中或許還行得通,如今卻顯得不太貼切。也有牧師指出,第三條路主義容易滑向模糊、妥協,甚至神學自由主義,無論這是不是提倡者的本意。

對對第三條路主義的批評比較複雜,因爲這個詞幾乎成了「萬能標籤」,涵蓋了許多界定不清的立場。不過,有些挑戰仍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第三條路主義容易模糊律法中輕罪重罪之間的區別。當然,所有的罪都是罪。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種罪在道德上同樣嚴重,或會給社會帶來相同的傷害。墮胎在道德上不等同於糟糕的育兒方式,色情內容也不等同於暴飲暴食。遺憾的是,一些第三條路的支持者似乎覺得有必要在譴責每一個「自由派」的罪之後,馬上也譴責一個「保守派」的罪,卻不區分這些罪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這種條件反射式的「兩邊都打」的做法模糊乃至抹殺了不同罪的嚴重性,可能嚴重扭曲基督徒的道德判斷。

第二,一些支持者難以指出政黨之間實際存在的道德不對稱。比如,正如葛瑞爾(J. D. Greear)指出的,1940 年生活在德國的基督徒,面對的是兩個在道德上完全不對等的運動。如果當時有德國牧師聲稱基督教既不是納粹也不是反納粹,或者說種族滅絕和經濟不公都是罪,那種說法不是真正的分辨是非,而是混淆視聽。

第三,第三條路主義的傳福音動機雖然值得稱讚,但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往好裡說,第三條路試圖淡化我們在有爭議的政治議題上的立場,因爲這些立場可能成爲福音的障礙。然而當社會對現實本質的共識不斷瓦解,政治和宗教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了。我們不能爲了傳福音而弱化聖經清楚的教導,即使這些宣告會挑戰人們的政治立場。當慕道友問:「如果我成爲基督徒,是不是就得放棄我的政治傾向?」我們的回答應該是:「啊,事情可能更嚴重!信主意味著放下一切。」

第四,爲了在主流世俗受眾中獲得傳福音的聽眾,第三條路主義,尤其是在深藍色(民主黨主導的)城市環境中實踐時,往往不自覺地向進步主義價值傾斜。一些批評者用「攻擊右翼,縱容左翼」來形容這種傾向。當然,我們需要謹慎用詞,避免強化關於基督教的錯誤刻板印象。但我們必須始終如一地清楚闡明聖經的內容,尤其是在它與我們社區的假設相矛盾的地方。那些眼看著孩子被捲入跨性別運動的父母,需要的是幫助和清晰的道德指引,而不是關於多元化的空洞說教。

最後,當代政治議題的本質更多關乎形而上的世界觀之爭,而非邊際稅率等技術性問題。這也解釋了爲何詹姆斯·伍德所稱的「尊重現實者」群體日益壯大。這些人最終認信基督,恰恰是因爲他們在政治討論中看到基督教關於墮胎、性倫理和性別認同這些被世俗標籤爲"倒退"的社會觀念,得到了邏輯嚴謹的辯護。如果基督徒迴避這些議題,非但不能強化,反而會弱化我們的見證。

「一邊倒主義」是答案嗎?

上述批評對至少部分第三條路的支持者來說都站得住腳,但它們都沒有挑戰第三條路的核心主張:美國的兩大政黨都無法完全符合基督教價值觀。

有人可能會問:真有人認爲我們需要完全站隊某個政治陣營,徹底無視陣營內部的分歧,直到消滅另一個陣營爲止嗎?

答案是:真有。

右翼中有一個雖小但聲音很大的群體(包括一些自稱基督徒的人)已經開始擁抱政治理論家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的敵友區分理論,以及查爾斯·海伍德(Charles Haywood)的「右翼無敵人」(No Enemies to the Right, NETTR)哲學。他們認爲必須徹底摧毀左派,在此之前,應該避免公開批評任何右翼人士,無論那些人道德有多敗壞。

另一邊,一些進步派現在也開始猶豫地承認,他們內部的激進主義已經失控。進步派對柯克遇刺的慶祝(以及刺殺本身)表明,抱持末世心態的不只是持不同政見的右翼。

與第三條路主義相反,這類思維可以稱爲「一邊倒主義」(one-wayism),因爲它要求人們毫無保留地擁護某一方陣營,甚至讓政治身份凌駕於聖經的要求之上,忽略了自我反省、揭露錯誤、以誠實、善意和仁愛行事的誡命。無論公開奉行還是暗中追隨,我們都必須堅決抵制這種危險傾向。

第三條路的未來?

據報導,柯克的追悼會約有九萬人到場,另有超過兩千萬觀眾通過各種媒體觀看。追悼會中多次宣講福音,並明確呼籲人們悔改歸主。如上所述,一些福音派信徒因柯克之死而決心拒絕他們眼中第三條路主義的陷阱。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轉向了一邊倒主義。

例如,福音派播客主持人艾麗莎·奇爾德斯(Alisa Childers)和邁克·溫格(Mike Winger)都分別稱讚了追悼會中的基督教元素、清晰的福音宣講,以及埃麗卡·柯克(Erika Kirk)對刺殺者的寬恕。他們肯定了柯克的政治目標,以及他敢於將進步主義指認爲對國家的嚴重威脅。但他們也指出,追悼會的聽眾中包括投機分子、假教師,以及與新使徒改革運動(New Apostolic Reformation)有關的領袖。他們批評了川普對寬恕的態度。他們警告說,我們需要有分辨力,不能爲了擴大基督徒陣營或增加政治影響力而忽視嚴重的神學錯誤。應該由聖經來決定我們何處可容忍分歧、何處必須劃清界限。

換句話說,他們強調,基督徒未來的政治參與既不應該擁抱平淡無味的中間立場,也不應該盲目地黨派站隊,而應擁抱第三種選擇。

這,正如凱勒本人所指出的,正是第三條路主義的悖論所在。幾乎每一種做法都可以稱爲"第三條路主義",因爲幾乎每一種做法都試圖避免它在不同方面看到的錯誤。因此,對人們政治觀點的批評需要精準到位。是的,基督徒的身份不應該與某個政黨緊密綁定,全盤接受其價值觀。是的,我們不應該在有爭議的事項上要求政治上的一致。但我們也應該願意指出道德上的不對稱。我們不應該因爲持守聖經立場而害怕別人給我們貼上黨派的標籤。恩典和真理不是第三條路;它就是道路。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hould We Hold a Funeral for the 『Third Way』?.

Neil Shenvi(尼爾・申維)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理論化學博士學位。他目前住在北卡羅來納州,在家教育他的四個孩子。
標籤
政治
福音派
政教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