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博客文章,談到基督徒之間常見的一些糟糕建議。那些例子都不是特例,而是在不同場合反覆出現的普遍現象。我在後續文章中指出,這些建議往往是陳詞濫調,缺乏針對性,也不夠真誠,這正是它們常常毫無幫助的原因。
作爲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我想再探討幾個導致基督徒容易給出糟糕建議的原因。這些原因沒有特定排序,彼此之間可能略有重疊。
「我只是說說,決定權在你。」「這個建議不一定對,你參考就好。」「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類似這樣的免責聲明,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但當我們用這些話來包裝自己的建議時,其實犯了兩重錯誤:第一,我們沒有勇氣爲自己所說的話負責。第二,我們更在意自己的形像和聲譽,而不是那位真心求助的肢體。
這個問題還體現在我們習慣於躲在智慧和良心的擋箭牌後面。把問題簡單歸類爲「智慧的選擇」,或者用免責聲明來包裝建議,並不能免除可能帶來的後果。當然,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建議可能產生實際影響時,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該三緘其口,而是應該更加謹慎,更有智慧,更用心傾聽。
很多基督徒的建議就像舊約裡的麥基洗德——突然出現,來歷不明,沒有出處(來 7:3)。就像我們無法追溯麥基洗德的起源一樣,許多傳統的基督徒建議也像是憑空產生的。它們之所以存在,往往只是因爲它們一直都在那裡。我們卻很少從神學角度審視這些建議,探究其背後的預設和世界觀。
比如,有不少讀者問我,爲什麼我認爲在新婚之夜多喝兩杯不是個好主意。確實,神沒有禁止飲酒,酒能讓人心情愉悅(詩 104:15),有時也有實際用途(提前 5:23)。用酒來緩解新婚之夜的緊張,似乎也能在經文中找到依據。但仔細想想,這個建議的問題在於,它默認了「必須立即圓房」這個前提。這非但不能緩解新婚夫婦(尤其是新娘)在初夜面臨的壓力,反而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其實,新婚夫婦並沒有非得婚禮當夜就圓房的必要,這已經不是 16 世紀都鐸王朝的英國了。
這一點和上面提到的問題有關,那就是我們自己也常常分不清,給出的建議究竟是源於聖經真理,還是受文化觀念影響。這一點在保守派基督教或福音派中可能尤爲明顯。在性與政治等領域,這種現象尤其突出。我們的基督教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其實只是來自其他文化的產物。這些文化觀念,就像大英博物館裡的許多藏品多年前被悄然帶入,而如今其歸屬的正當性正受到質疑。
關於這類文化產物,我曾寫過數篇文章討論,其中之一就是男女友誼的問題。另一個是關於得體著裝,遺憾的是,這類討論往往主要針對女性。在給出建議之前,我們必須仔細審視,不斷自問:這究竟是不是一個過時的舊觀念?
在大多數教會裡,牧師是說話最多的人。他們主日講道、帶領成員課程、進行教理問答、教授教義課程。因此,信徒在需要基督教輔導時,自然會去找牧師,這無可厚非。但難道教會裡沒有其他比你牧師更了解你、更清楚你處境的成熟信徒嗎?
我不是說你不該尋求牧師的幫助,也不是否認他們能給出切合實際的建議。事實上,我真心希望他們能夠做到,因爲畢竟這是牧養工作的根本。我想強調的是,你周圍也應當有成熟的弟兄姊妹,能按時說出合宜的話,給予智慧又恰當的勸勉。
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將教會簡化爲提供出色的教學和講道而已。如果你追求的是這些,我可以給你推薦無數YouTube頻道和播客。此外,如果唯一能向你具體應用神學真理的人就是你的牧師,那麼我建議你需要在基督裡的友誼和社群關係上更加努力。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不是專業講師,而是貼身的、具體的建議。
最後,我們太喜歡那些朗朗上口的短語、精闢的語句或有力的老生常談。雖然這些東西很適合在臉書上發帖,但它們通常都是極其糟糕的建議。
舉個例子,我曾聽過一句關於婚姻配對的荒謬建議:「脫下褲子看看,如果你們不一樣,那就合適。」是的,這句話的確搞笑、很抓人眼球,還有點出格,但也正是這種輕率的想法,導致了無數失敗的婚姻,甚至離婚。類似地,還有所謂的「羅馬書八章療法」,人們在面對苦難時,只會機械地說:「神使萬事互相效力。」這種「安慰」聽起來很屬靈,其實空洞無力。
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那句老掉牙的話:「不要去教會,要成爲教會。」這句話既淺薄又誤導人。首先,神期望我們去教會。其次,從根本上說,教會不是我們『做』出來的,而是神所做的工,我們只是心存感恩地參與其中。第三,想弄明白?去讀《以弗所書》吧。
雖然這段內容未必直接歸入上面提到的五個原因,但我認爲,用《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20 章 2 節的一段話來作結,是再合適不過的:
「惟獨神是良心的主宰,在關於信仰或敬拜的事上,要使人脫離一切與聖經相離或相悖之人的道理與吩咐,所以如果有人違逆良心去相信人的道理,聽從人的吩咐,就是出賣良心的真自由;若有人勉強別人接受不明確的信仰,要人絕對盲從,就是摧毀良心和理性的自由。」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非洲福音聯盟英文網站:Five Reasons Christians Give Bad Ad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