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信仰與電影互動的四種方式
2024-09-20
—— Brett McCracken

我從小就熱愛電影,也熱愛耶穌。但是對我來說,看電影和去教堂似乎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這種情況在我高二那年的一個下午發生了改變。當時我正在堪薩斯州肖尼(Shawnee)的一家電影院裡,看特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執導的二戰大片《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這是我第一次觀看「世俗」電影,卻發現它直接讓作爲基督徒的我產生了共鳴,啓發了我的神學思考,激發我更加愛神。

《細細的紅線》向我揭示了信仰與電影互動的無限可能。這次觀影體驗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從那時起,我決心深入探索信仰與電影之間的對話,並幫助他人也能體會到這種奇妙的聯繫。此後,無論是作爲學生、影評人還是教師,我始終在延續這項探索。

25 年來,我漸漸意識到信仰與電影的交匯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以下四個方面或許能幫助你思考電影與基督教信仰的關聯:

第一,以信仰的眼光觀影。

基督教信仰與電影的互動,首先體現在我們觀影的態度上。我們是否以基督徒的身份在看電影?在選片和觀看方式上,有沒有運用基督徒應有的洞察力和智慧?我們對某些電影說「不」或說「好」的態度,是否源於基督教信念?這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見證?我們所看的內容會對我們的靈魂造成什麼影響?作爲基督徒,我們如何在這個高度世俗化的領域中保持自我,不被同化?思考如何忠實於信仰地觀影時,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電影中的信仰詮釋。

當代電影是如何呈現基督教這個主題的呢?許多現代電影人以或正面或批評的態度,在作品中融入了基督教的意象、主題、美德。基督教作爲一種主導文化力量,影響深遠,藝術家們自然難以對其視而不見。

好萊塢偶爾會推出一些影片,以深刻甚至具有挑戰性的方式描繪基督教信仰。比如那些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如《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或《教會》(The Mission),還有一些複雜的人物刻畫,如《神父有難》(Calvary)或《沉默》(Silence)。但在更多情況下,基督徒卻被塑造成邪惡、瘋狂的偏執狂,比如《虐童疑雲》(Doubt)、《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和《禁食疑案》(The Wonder)中的形像。無論電影中的基督徒形像是好是壞,是美是醜,看看電影人如何呈現和詮釋基督徒信仰,這幾乎總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用信仰解讀電影。

電影人用他們的方式詮釋基督教信仰,而基督徒同樣可以用信仰的眼光來解讀電影——即便是那些看似與信仰無關的作品。作爲基督徒影評人,這正是我二十多年來一直熱愛並不斷探索的領域。

每當我坐下來看電影,我並不會把信仰擱在一邊。相反,我會用基督教信仰的視角來觀影。即便電影製作人並非有意創作帶有宗教或神學色彩的作品,我也能從中看出人們內心的精神渴望和神學層面的張力。我特別喜歡探討基督福音如何能給電影中表達的那些渴望帶來「顛覆性的滿足」,以及如何回應電影所提出的一些問題。

第四,以信仰創作電影。

信仰與電影的互動還體現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如今,越來越多敬虔的基督徒不再只是看電影,而是開始親自參與制作。有時,他們會製作帶有明確基督教色彩的影片,這些作品可以歸類爲「信仰類」電影。但更多時候,基督徒創作的電影可能並不直接涉及信仰主題,卻依然探討了與聖經價值觀一致的基督教美德和故事。

我也很關注基督教電影美學和製作風格這個話題。我們究竟該如何以基督教的獨特方式來製作電影,爲這個常常顯得黑暗的領域帶來善良、真理、美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4 Ways Faith and Film Interact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文化
電影
影評
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