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地疫情逐漸緩解、武漢解禁後大家一方面似乎鬆了口氣。在盼望著復工、復學、復聚集的生活,盼望回到不再需要戴口罩的方便和能夠毫無顧忌地出遊度假、探親訪友——總算熬過了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階段,能夠好好的輕鬆一下。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心中仍有極大的隱憂:原先就已經處於金融危機之中,經濟不景氣、工作難尋,爲明日生活的擔憂方興不已;現在更因疫情的影響導致經濟面臨崩潰邊緣,各種企業裁員降低成本以求生存,更使許多人面臨失業的威脅。生活在這種接二連三的衝擊當中,身體精神繼續的在承受著無比大的壓力。這樣的日子真的有一天可以結束嗎?這是一個合理又實際的盼望嗎?基督徒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應該如何繼續成爲社會的鹽和光呢?
對基督徒來說,神的話早已提醒我們末世將發生的事,要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神的主權和應許上,而不只是在尋找如何補救和防止疫情傳播的辦法(雖然這些也是我們必須做的)。因爲這些患難必要過去,而將會來臨的是祂全然的同在與祝福。舊約聖經中整卷的《約珥書》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第一章先知要我們在經歷這樣接二連三的天災(蝗蟲,蝻子)人禍使地荒蕪的悲慘時不要以爲稀奇,反而要警醒留意神手所做的事情,不可像酒醉的人,反而要側耳而聽,更要將這些事傳於子子孫孫。因爲在第二章,先知就宣告不要只有外在的悲痛和口頭上的懊惱(撕裂衣服)而更需要有內心的痛悔和悔改(撕裂內心,歸向神),因爲這些只是程度上比較小的審判,提醒我們悔改,以免遭受卻將來那個至大的、無人能倖免、無人能逃避的審判。然而至終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或者祂轉移後悔留下餘福。」(珥2:13)聖經甚至說神要「爲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祂的百姓」(珥2:18),並使他們飽足。
因此當我們領受了神的話,就得以信心接受,並依從神的話來解讀所有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如此我們不但不會讓所發生的事使我們沮喪消沉,反而更因認識背後的目的和福份而有活潑的盼望。這是我們信徒在處於這種環境中能有與眾不同的安穩和喜樂的原因。
疫情雖然逐漸緩解,但有許多人仍然抱著杞人憂天的心態,特別是那些政府官員,或特別對未來沒有把握的人在武漢解禁後擔憂那些無症的帶菌者是否會給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帶來第二波的災害。然而爲這些事謹慎也是有益的。畢竟我們還缺乏防範瘟疫如此迅速蔓延的經驗。
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彼得也勸告我們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4:7)又說:「因爲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很多信徒都意識到要警醒爲自己和彼此的靈命需要守望代禱,也積極參與賑災救助的善工,這些都是可嘉許的事。但現在呢?我們絕不能因環境穩定了就鬆懈下來。因爲魔鬼從不鬆懈,我們一不留意,或者一安逸就容易體貼肉體而落入牠的圈套。
能避免這種後退最好的方法就是恢復聚會。彼得說在這種危機中「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爲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8-10)弟兄姐妹,我們雖然得以繼續在網上聚會,但這不是真正合神心意的聚集(雖然神也願意我們順服掌權者,爲了全民的益處宅家自守),願神憐憫我們的軟弱。但當環境許可後,我們當立刻恢復聚會,彼此服侍,以免有人已經貪戀網上聚會的方便,變得更懶散了。天父體恤我們的軟弱,所以要我們以聚會來「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這次意外發生的疫情再次提醒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我們不應該以自己是哪國的公民而引以爲榮,我們不屬於地上和地上的某個族群。我們是天國的子民,當有天國子民的心懷,不歧視、鄙視或忽視與我們文化,言語,生活習慣有差異的人,好像我們竟然爲了戴不戴口罩而彼此譏笑。我們也更不該以在哪個城市有戶口,有房產,有存款而成爲我們的依靠甚至是偶像。只要我們對地上的事仍有一絲的依賴,我們就不可能對天上的家鄉有真正的羨慕和盼望(來11:10)。地上的事,不論是財富,地位,職分,產業,我們都只當看自己爲管家的身份而不是擁有者。我們的產業是被積存在天上。對地上的事我們要盡忠職守,有一天我們要爲它交帳。在天上的卻是我們的獎賞,正如保羅所說有「公義的冠冕爲我存留」(提後4:8)。因此我們不要斤斤計較我們因爲疫情受了多少損失,少了多少工資。我們甚至可能經歷到親人朋友因受病毒感染而失去健康或生命。爲這個不幸我們傷心難過,但這更應該激勵我們要更積極地去傳福音,因爲我們不知明天會有什麼更可怕的事發生。我們只是客旅,是寄居的。
在整個疫情當中,我們被從早到晚湧來的訊息淹沒了。有一段時間我拒絕閱讀那些數據,因爲我很清楚它們代表著什麼,但也不能確定它的真確性,索性不浪費時間在這些使人心情低落的消息上。但是我卻發現也有不少讓人心振奮,溫暖,在患難中人彼此相顧相助的善良。不少一線的醫療人士,犧牲自己的好處,不顧自身危險,獻身於抗疫救人。不少的居民照顧鄰居,特別是那些有極大難處的老年人和弱者。我相信這些自願付出的人比那些關在家中無奈、自憐、滿口怨言,彼此吵架甚至決裂離婚者更有成就和滿足感。
「施比受更爲有福」(徒10:35)是大家很熟的經文,也是天國的邏輯。貪戀是罪人的常態,卻無法使他滿足。施予,甚至自己缺乏仍然施予(如馬其頓教會的榜樣)卻讓人滿足喜樂。在疫情中我們都做了些什麼?我們如何使用了那些多出來的時間?不需要一早爬起來上班是否使我們更滿足了,還是使我們更懶散了,更依賴了?我們從逆境中學習知足了嗎?保羅學會了知足(腓4:11),因爲他在任何情況下都以神的旨意過他的生活,他一直過著付出施予的生活。他看「患難爲美事」,讓他有機會「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14)使人滿足的途徑是付出,不是獲得。在順境中是如此,在逆境中更是如此。
弟兄姐妹,如果你這次平安地度過了恐怖的瘟疫,感謝神保守你。聖經預言告訴我們這些事會接踵而來,而且一次比一次的嚴峻。灰馬的後面還有黑馬,世上的人被害死了四分之一,還要再死三分之一。雖然我們對如此難以想像的恐怖情況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件事是明顯的。啓示錄中描述了因爲人心的悖逆或剛硬,雖然經歷如此大的災難,人仍舊不悔改,繼續「拜偶像,行兇殺,邪術,姦淫,偷竊的事。」(啓9:20-21)在另一方面,卻有無數的人「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在寶座前聚集敬拜。「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卻受坐寶座的庇護。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爲寶座中的羔羊必牧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啓7:9;14-17)
弟兄姐妹,我們屬於哪一類人呢?在我們爲平安度過這一次疫情而感恩的同時,不要忘記反省我們信心的對象正確嗎?我們處變的心態是否反映出我們的生命特質?我們關注的是地上的數據還是天上的賞賜?我們準備好面對下一次再來的災難嗎?願神的恩典,耶穌基督的福音,聖靈保惠師的提醒和責備常常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