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打破界限:把教義帶入姊妹查經
2025-05-09
—— Stephanie Franklin

在帶領《希伯來書》的姊妹查經班時,我意識到我對耶穌的講解存在很多疏漏。雖然在開始學習前,我覺得自己對耶穌的認識已經很到位了,但當要清晰、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書》第一章中那些莊嚴華美的描述時,我卻發現自己力不從心。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基督的教義。

起初,我想通過個人深入學習來加強理解,但很快我發現教會裡的姊妹們也同樣在這片模糊的水域中摸索前行。我們不能再繼續淺嘗輒止,略過那些晦澀難懂的基督教義,而是應該共同面對這些困難問題、一起深入學習。

於是,我們在姊妹查經班中開設了專門研習基督論教義的課程。帶領姊妹們進行神學研究確實充滿挑戰,但這份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兩個主要的困難,同時也收穫了兩個特別珍貴的果實。

關於教義學習的誤區

在姊妹中間,有一個很普遍的誤解:她們認爲查經是給普通信徒預備的,而教義研究則是給那些很屬靈的基督徒和全職事奉的同工準備的。在她們的觀念中,查經是一種屬靈操練,由聖靈引導、直觸人心,而教義研究則枯燥乏味,純屬學術方面的追求。

當我們開始著手研習基督論時,教會裡的姊妹都顯得有些遲疑。她們擔心,專門學習教義(而不是整本聖經)意味著要枯燥地鑽研一些脫離聖經原意的理論。這可能意味著要把平日常讀的聖經擱在一邊,轉而去鑽研那些只有神學院學生才會翻閱的厚重教科書。

面對這樣的誤解,我們是怎麼應對的呢?我們選擇讓聖經本身來引領我們,去探索聖經如何自然而然地闡釋教義。

實際上,我們的確在研讀聖經。這學期,我們重點學習了那些乍看上去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文字優美莊嚴的有關耶穌的經文。我們深入研讀了《約翰福音》1:1-18,《歌羅西書》1:15-20,和《希伯來書》1:1–4,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耶穌的神性。我們還通過《腓立比書》2:5-11 和《希伯來書》2、4、5 章來加深對耶穌人性的認識——包括他作爲人的本質、他經歷的人間苦難,以及他對聖靈的依靠。

不過,這就不禁讓人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從聖經中提煉出教義呢?當我們仔細研讀聖經中關於基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的描述後,我們又該怎樣用清晰簡明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理解呢?

專業術語帶來的挑戰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他人在交談中使用專業術語時,我們跟不上對話的節奏,場面顯得特別尷尬。在研習教義時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因爲教義研究中常常涉及許多專業詞彙。因此,我們的姊妹們需要先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慢慢熟悉它們,而不是在這片專業名詞的「迷霧」中找不到方向。

那麼,我們是如何應對這個挑戰的呢?我們選擇借助教會的信條來幫助姊妹們理解這些專業術語。信條的設計初衷,就是要把聖經真理提煉成清晰、易懂且便於傳承的形式。因此,信條成爲了我們將聖經真理濃縮爲易記且有力的表述的最佳工具。

舉個例子,迦克墩信經(公元 451 年)爲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概括性表述:上帝的兒子具有「一個位格」卻有「二性」,耶穌「從神性而言,與父神同體」,同時「就人性而言,基督又與人類同體」。

在我們逐漸學會使用信經和大公會議的詞彙來闡述聖經教義之後,就能夠更好地思考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姊妹們在兩個方面都有明顯的收穫。

收穫之一:姊妹們開始思考關於耶穌更深層的問題

我在大學時期,有機會當祖母的專職司機。每週我都要花好幾個小時送她去圖書館、超市和理髮店。與她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對她的了解就越深入。我不再只知道她聖誕節烤的糖餅很美味,而是開始真正了解她這個人。我慢慢知道了什麼樣的故事能讓她興奮,她和理髮師聊天時臉上的表情是怎樣的,什麼情況會讓她感到壓力。我和她的關係,從遠距離的觀察逐漸發展成了更深層的個人認知。

同樣地,隨著我們查經班學習的深入,大家也不再停留在對基督及他所做的工這些基礎認識上。當我們深入思考他的神性和人性時,一些更深層的問題開始浮現出來:

  •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時,上帝是否也在受苦?
  • 一個位格怎麼可能具有兩種本性?
  • 人怎麼能夠看見耶穌卻還存活?這是否說明耶穌不是完全的神?
  • 如果耶穌知道一切事情的結局,他的苦難又怎麼會是真實的?

這些問題真是令人驚歎!有位姊妹說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心聲:「原來我對耶穌有這麼多不知道自己有的問題。」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並沒有就此止步。這些問題的出現反而激發了我們繼續探尋答案的渴望。

收穫之二:姊妹們對基督的愛更加深

隨著姊妹們逐漸敢於提出關於耶穌的疑問,她們也越來越願意從聖經中尋求答案。在一次小組討論中,有姊妹分享說,她從前從未思考過耶穌的憂傷對我們有什麼特別的啓發。她擔心,耶穌的神性是否意味著他所經歷的人性憂傷與我們的體驗有所不同。她覺得,我們的憂傷一定比他更深重——因爲我們不像他那樣知道事情的結局。她不禁疑惑:耶穌真的能理解流產的痛苦、面對可怕診斷時的恐懼,或失去至親的傷痛嗎?

然而,聖經中關於基督人性的許多描寫消除了她的這些疑慮。他既是創造主、救贖主和君王,同時也切身經歷過疲憊、背叛和被棄絕的痛苦。當她對耶穌能否體恤自己的苦難產生懷疑時,他在客西馬尼園中憂傷至死的經歷給了她有力的回應。基督完全承受了撒但試探的猛烈攻擊,因爲他在面對飢餓、權力的誘惑和人性中解脫痛苦的渴望時,始終沒有屈服。

漸漸地,她明白了一個道理:正因爲基督如此降卑來體會這些,他所經歷的憂傷甚至比我們更爲深重。那些經文不僅糾正了她的誤解,更用對耶穌更宏大的認識撫平了她內心的恐懼。

當然,並非所有問題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榮耀的基督連宇宙都無法完全容納,更何況是一次查經?雖然我們無法完美地回答每個問題,但我們的認識確實有了很大進步。我們對基督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入和全面,在仰望上帝的兒子時,我們對他的愛也在不斷加深。

這次研習基督教義的學習,最初只是因爲我想要更準確地表達關於耶穌的教導,但卻讓所有姊妹們都更清晰地認識了我們的救主。我真誠地建議在姊妹事工中開展基督論的研習,當然,根據小組的具體需要,你們也可以學習其他教義。要知道,教義研究不應該被侷限在神學院的課堂和牧師的研究室裡——它同樣也屬於姊妹們的查經課堂。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on』t Be Afraid to Teach Doctrine in Women’s Bible Study

Stephanie Franklin(斯蒂芬妮·富蘭克林)碩士畢業於鳳凰城神學院(Phoenix Seminary),現任鳳凰城三一聖經教會(Trinity Bible Church)的聖經教師、課程編寫者和婦女事工主任。她是友尼基計劃(Eunice Initiative)的創始成員之一,她也參加教學工作。該計劃是鳳凰城神學院與亞利桑那福音聯盟合作開展的,旨在培訓聖經教師姊妹。她與丈夫傑克育有三個孩子。
標籤
姊妹事工
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