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係「給年輕基督徒的信」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親愛的佩內洛普(Penelope),
寫這封信,是因爲你最喜歡的X世代叔叔(出生於1965-1980的世代——譯註)想要再次尋求幫助!你們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不想生孩子嗎?這種情況在你們的基督徒同齡人中又有多普遍呢?
分享一下我問這個問題的背景: 我最近在一個基督徒大會上擔任講員。週六晚上,有一個針對年輕人的問答環節。大家問的許多問題都很熟悉: 上帝和苦難、受洗、如何做決定、如何明白神的旨意——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但還有一些我認爲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
「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怎麼還會有人想要生孩子?」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問在場所有人:
「對你們當中多少人來說,這是個問題?」
我沒有想到的是,房間裡有一半的人都點了頭。一位服事年輕人的姊妹後來對我說,這個問題經常出現。
這是個問題嗎?我關注的不是那些想要孩子但卻因爲各種原因而沒能懷上的人,他們不是問題所在。當時房間裡的那些人是年輕、未婚的人,他們出於某些原則考慮而對要不要有孩子猶豫不決。我確實意識到這是現在文化中的一個問題。在經濟發達的社會中,出生率確實在下降。這是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中有一種日益增長的「反生育主義」("anti-natalist"):反對生孩子。
我知道少生孩子有環保的考慮(減少碳足跡),有生活方式的考慮(更多自由),以及財務的考慮(太花錢)。但我是在一個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大會上!房間裡的人似乎也持有反生育觀點,他們的關注點似乎是孩子的成長環境,他們認爲這個世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氣候變化、色情製品、人工智能等),都不是孩子該待的地方。
對我,對任何一個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舉動。這聽起來像是絕望、像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很令人不安。
你有這種感覺嗎?這在你們這個年齡段的基督徒中常見嗎?
你們這一代人是在氣候危機的陰影下長大的,「危機」這一用詞意味著世界應當採取一種特殊姿態。危機應該帶來一系列的行動和態度,而不是「一切照舊」。(有趣的是,在聖經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個主張不生孩子的地方,似乎也與危機有關。見哥林多前書7:26)。社交媒體正在加重這種危機感。來自世界各地的每一處「打仗和打仗的風聲」都出現在我們的智能手機上,這讓我們感覺到世界末日迫在眉睫。過去,我想像你可以在幾個月內(可能是幾年內),聽不到重大災難。今天,它是我們日常信息接收的一部分。
按歷史標準我們的生活標準(收入、營養、醫療保健等)正處於最高點。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生活條件越好,對壞事就越敏感?感覺越差?路易斯·C. K. 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都很奇妙,卻沒人爲此感到興奮。」如果有一個來自過去的時間旅行者,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擁有現代牙醫、青黴素、長壽、麻醉劑、鹹味焦糖甜甜圈和iPad的世界,然後發現我們都自覺悲慘,因此對是否要讓孩子們繼續來到這個世界,他肯定會對此感到困惑。
我確實認爲基督教在西方的衰退與此相關。生孩子是一種對未來盼望的操練。這是投票支持生命,也是投票支持未來,甚至也是投票支持這個世界。生孩子是在說:「平均而言,雖然有考慮到的所有事情,但生活仍是值得的。」宗教社區的出生率高於非宗教社區(這似乎是一種模式,無論如何。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一個報導鏈接)。爲什麼?宗教傾向於使你成爲更宏大事物的一部分,宗教主張超越性,超越你,也超越這個世代。我們既然拋棄了基督信仰,出生率驟降也不足爲奇。當然,這裡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經濟、技術等等。但宗教信仰是其中的一部分。基督信仰帶來了一種超越性視野,一個超越單個生命週期的目的。
讓我們思想一個代表性畫面。想像一對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夫婦,他們有一條狗、一套褐石公寓,每年共同收入超過80萬美元,而且不打算生孩子。他們看起來很幸福。據我所知,他們可能真的很幸福。他們肯定是過得不錯、自由,並且有資源完成自己的計劃。爲什麼他們不想成爲創造另一代人的一部分?難道他們的世界觀不包括這樣的想法:今生值得保存、值得傳遞,值得帶給我們的孩子?我想,這裡面有一些令人遺憾的東西。
這些都是我漫無邊際的想法。我可以在你們身上試一試我的想法看看有什麼回應。如果你們這一代人當中有基督徒,但對生孩子猶豫不決,我該對他們說什麼?
對孩子的期望包含在了造物主起初的善意中。人類蒙召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在正常情況下,那些結了婚的人,如果可以的話,都會歡迎孩子降生在家中。今天,我們認爲孩子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是對婚姻的補充,我認爲這是不對的。(當然,我得補充說:並不是婚姻中的每一次性接觸都需要以生育兒女爲導向,那些因爲其他原因無法生育的夫妻,他們的婚姻也不會因此受到削弱)。但我認爲,歡迎孩子這一開放態度是婚姻本質的一個必然結果。
世界是美好的,孩子也是美好的,我們基督徒需要重新發現並宣揚世界和世界上生命本爲美好這一概念——雖然這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同時也是墮落的。我希望你不介意引用我最喜歡的小說,瑪麗蓮·羅賓遜的《基列家書》(又譯《遺愛基列》)中的一段長長描述:
雨後初晴,陽光明媚,溼淋淋的樹木閃閃發光。由於某種衝動——我想,顯然是因爲精力充沛——小夥子跳起來,抓住一根樹枝晃了晃,一陣「豪雨」從天而降,晶瑩的水珠撒在他們身上,兩個人咯咯咯地笑著,拔腿就跑。姑娘從頭髮和裙子上撣掉水珠,似乎有點厭惡,其實不然。那情景看起來很美,好像神話中的一幕。我不知道爲什麼此時此刻會想起這件往事,也許因爲在那樣的時刻,人們很容易相信,水首先是被用來祝福,其次才是種菜或者洗東西。我真希望自己過去更多地關注水……這是一顆有趣的行星,你給它怎樣的關注都不爲過。
這世界值得我們關注。它值得我們給予愛和驚歎。來自德州的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曾經說,生孩子是一種好客的行爲。我喜歡這句話!生養兒女就是在歡迎小客旅進入這個世界,歡迎他們進入一個多麼好的世界!一個有班卓琴音樂的世界,一個有海浪拍打岩石的世界,一個有木製樓梯的世界,一個有賈拉樹的世界,一個有水這一神奇東西的世界。(如果你從未見過水,而有人試圖向你解釋它,你無法相信他們所說的。) 讓我們欣賞神所造這一切的奇妙和美好!讓我們對孩子們說:「這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由一個良善的神創造。你會喜歡這裡的!」
基督教對未來是樂觀的。我們的宗教是一個充滿盼望的宗教,它充滿了光明。
我並不總是相信這一點。在基督徒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懷疑基督教的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比其競爭者更黑暗。畢竟,我們相信審判和地獄、邪惡和撒但。上帝有一天會以某種方式「得勝」,但這種「得勝」是將相對較少的人從地獄中拯救出來,僅此而已。
但我信主時間越長,我就越發現基督教雖然外表很硬,但裡面很軟,而且充滿了歡樂。與世俗思想相比,它看起來更有活力。事實上,世俗思想是相反的形態:表面上柔和(沒有審判、天堂或地獄),但裡面卻是揮之不去的黑暗。
未得救之人的結局是否會改變前面的幾輪?可以肯定的是。知道許多人將面臨神的審判,並且拒絕信靠基督,這是一個巨大的悲痛。這不是你應該爲之感到滿意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每一個人都將面臨創造他們和愛他們的上帝的審判。他們每個人都將在全地的法官面前領受最後配得的結果,神所做的永遠是正確的,他將爲每一個人做正確的判斷,包括我們的孩子。
生育孩子是一種信靠的行爲。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就把他們託付給了神。從舊約到新約,事情確實有所改變。舊約的命令更加強調「遍滿地面」和通過生育後代推進國度發展,但在新約中,國度通過教導和洗禮(太28:19-20)而得到增長。在新約中,單身也是尊貴的身份,並且受到重視(林前7),耶穌自己也是單身的。但這些都是對上帝賜下家庭生活和孩子這一美好的補充,而不是取代。神仍然在一代又一代人當中藉著延續而擴展國度。事實上,新約的一部分涉及到治癒和擴展神的工作,並且是跨越代際的(瑪4:5-6;徒2:38-39)。新約擴展但並沒有澆滅神兒女的家中需要養育下一代的呼召。
在英語世界中,某種養育孩子的方法讓我們對養育兒女感到猶豫,這種方法就是:走在孩子們前面,清除他們將要面臨的所有障礙,爲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某個機會而苦惱,爲他們的未來而擔憂。聖經似乎完全不那麼焦慮:「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讀到這節經文,我們會立即想到例外情況。有些孩子不會一直跟隨主,有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已經盡力了但結果仍然不妙。在這一點上,你確實需要在他們身上信靠神。父母的責任是神分配給我們的那份工作:把他們從嬰兒期撫養到獨立。如果在孩子成年之後繼續管理他與神的關係,這超出了你的職責範圍。專注於上帝賦予你的角色,其餘的就交給祂吧。
的確有糟糕的父母,你也有可能因爲自己的原因而毀害了自己的兒女。但這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發生,真正糟糕的父母也比你以爲的要少。如果不想成爲糟糕的父母,那麼就需要好好做父母(而不是不做父母)。如果有一天神給了你兒女,撫養他們肯定會有挑戰——身體上、情感上都是如此。但這並不是你難以理解的高科技難題。餵養他們、愛他們、告訴他們你愛他們,實行前後一致的溫和管教,帶領他們主日和你一起去教會——即便很多他的同齡人都不去。定期與他們一起讀經和禱告,我說的「定期」是指每個禮拜四到五個晚上,如果要每天可能就太難了,而且做不到會讓人感到內疚。我們的目標是合格,而不是A+。不要覺得你每次和他們一起打開聖經時都需要進行研經,只是閱讀和祈禱就可以了。教他們說對不起,特別是自己願意說出對不起。確保他們的生活中有其他基督徒,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和他們一起歡笑,願意開自己的玩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然後信靠主。
謝謝你的閱讀,佩內洛普,你給了我一個機會來證明我的想法。
愛你的叔叔,
羅里(Rory)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網站:Dear Penelope, or On Children and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