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學擇校的關鍵時期。高中畢業生忙著對比助學金方案、權衡各種選擇,同時還要趕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住宿押金和錄取確認書。不少家庭仍在走訪校園,希望能更清楚地規劃未來的求學之路。
前不久,在拜歐拉大學春季校園開放日上,我與眾多前來參觀的家長進行了交流。在介紹我校的辦學宗旨時,我特別強調:每所大學都有其核心追求,重要的是這種追求是否立足現實,是否符合神的至高準則。因此,在選擇基督教大學時,建議家長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任何正規院校都應當歡迎這樣的合理詢問。
首先,家長需要重點考察學校的師資隊伍。這麼說並非要刻意質疑或猜忌,而是秉持「信任但仍需驗證」的態度。任何教育機構都是由不完美的人組成的。即便初衷再好,若沒有明確的信仰準則要求,大學會慢慢跑偏,而這種偏離往往始於教師團隊。反之亦然:若一所學校充滿活力、蓬勃發展,洋溢著對神和祂所造世界的熱愛,你必然能在教師團隊中感受到這種穩定的核心凝聚力。
具體而言,明智的家長應當詢問大學如何招聘教職人員。校方要求教師認同哪些教義準則?是只需表面認可學校的理念,還是必須將其作爲個人深信不疑的信念?這兩者之間存在天壤之別。
大學是否僅要求教授在入職時一次性表明自己的信仰立場,之後便不再提及?(這種做法容易導致辦學宗旨逐漸偏離)。還是通過合同條款等機制,要求教師定期重申對學校理念的承諾?學校是否實行終身教職制度?若實行,那麼在終身教職評審過程中(無論是申請階段還是獲評後的定期評估),如何將教師對學校使命的忠誠度與神學立場的一致性納入考量?
人改變觀點是常有的事,這很正常。但如果教師的立場與學校明確堅持的核心理念相悖,那麼雙方分道揚鑣也應是情理之中、無可指摘的事。教師與學校理念的長期脫節會逐漸侵蝕辦學根基,最終導致學校偏離最初的使命。
任何自稱爲基督教特色的學校,都必須堅守獨特的基督教信仰準則,並要求教師發自內心、毫不遲疑地認同這些理念——不是勉強接受,而是欣然持守。
堅守基本信仰是一回事,將聖經真理融入學科教學則是另一回事。對一所真正的基督教大學來說,後者才是實現信仰與學術有機融合的關鍵所在。
家長不妨問問學校:你們究竟如何將信仰真正融入各個學科?這個問題,要從新教師的職業培養就開始重視。我們這些在世俗研究型大學拿博士學位的人,雖然專業功底扎實,卻從沒人教過我們:作爲基督教背景的學者,該如何用信仰的視角來審視、調和自己的專業領域。
基督教背景的學院和大學必須扛起這個責任。他們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教師在其專業領域踐行深刻、扎實、全面的信仰融合,不是口頭敷衍,不是課堂上的表面功夫,更不是走過場。真正的融合不在於以基督徒身份思考問題,而在於用基督教世界觀進行思考,讓我們的信仰非常自然、徹底地融入學術研究,成爲學者的第二天性。
信仰融入對於教師團隊和課程設置都至關重要。家長當然應該關心學校是否設置了聖經與神學方面的必修課?這些課程的具體要求是什麼?課程安排就像家庭預算,最能體現學校的真實追求。在有限的學時和學分範圍內,學校必須做出艱難取捨。但許多基督教學校不斷壓縮神學課程,這種浮士德式的交易已經讓不少校園嚐到苦果。事實上,完全可以在保持各學科專業競爭力的同時,爲所有學生築牢聖經與神學的核心基礎。
家長更要追問,推動課程建設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什麼?學校最看重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是熱衷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是遵紀守法的模範公民?還是直接對接企業需求的職場預備生?如果課程設置像個大雜燴,各種選項之間缺乏內在聯繫,這樣的教育必然迷失方向。一所真正的基督教大學,應當對「人之爲人」有清晰連貫的認知——我們既是按神的形像所造,又是爲愛神愛人而求知。這些核心理念,必須在課程體系中得到鮮明體現。
任何學校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家長在擇校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令他們失望或不滿的情況。但家長有權要求學校必須坦誠相待,做到教育理念清晰可循,培養目標坦率透明。
值得欣慰的是,當今仍有許多優秀的基督教大學值得選擇。雖然各校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校只是勉強掛著基督教的名頭,這種現象確實存在,而且危害不小,但我們依然能見證神的恩典。儘管傳統不同、文化背景各異,這些學校始終保持著教育初心,因此贏得了家長和學生們的長久信任。願這樣的學府越來越多。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onsidering a Christian University? Investigate 2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