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缅怀伟大宣教士
孤兒的慈母:賈艾梅的傳奇人生
書評:伊麗莎白·艾略特 著《殉道的機會》
2024-10-14
—— Sydney Dixon

編注:長期以來,教會從國際宣教事蹟中獲益良多。爲此,我們推出「緬懷偉大宣教士」系列專欄,重點介紹那些至今仍鼓舞著我們的經典傳教士傳記。

經過 11 小時沿印度東海岸的長途跋涉,我終於抵達目的地。

其實,我的這段旅程早在 24 年前就已開始。那時,我初次讀到了另一位宣教士伊麗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所著的《殉道的機會》(A Chance to Die)。這本記述賈艾梅生平、事工,尤其是她對神——那位「看不見的引導者」——忠心擺上的傳記,爲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書中描繪了人如何在生命的每個轉折點都追求信靠主、順服主。

賈艾梅 1867 年生於愛爾蘭,天性愛打破常規。每當她認定自己的方式是對的,即便不合常理,她也會堅持己見。她在虔誠的長老會家庭中長大,年輕時深受凱錫克運動和戴德生(Hudson Taylor)中國內地會的影響。25 歲那年,她啓程東行,將畢生獻給福音,先在日本、中國、錫蘭(今斯里蘭卡),後來來到印度傳揚福音。她在印度度過了生命的最後 55 年。

《殉道的機會:賈艾梅的生平與遺產》(A Chance to Die: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my Carmichael

伊麗莎白·艾略特  著

《殉道的機會》生動描繪了愛爾蘭傳教士兼作家賈艾梅的人生。她在南印度堅持不懈地工作了 53 年,從未休假回國。在那裡,她被親切地稱爲「艾瑪」(Amma,意爲「媽媽」),並創辦了杜尼法團契(Dohnavur Fellowship),爲弱勢兒童提供庇護。

艾瑪一生順服上帝、勇敢無畏,堪稱基督徒的楷模。她雖有渴望和夢想、缺點和恐懼,卻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全部擺上。

伊麗莎白·艾略特通過感人至深的照片和引人入勝的敘述,將艾瑪的一生呈現在讀者面前,激勵讀者深思自己對基督的委身程度。

Revell出版社,共 384 頁

杜尼法團契

賈艾梅來到南印度的頭五年,孜孜不倦地學習當地語言(泰米爾語),與本地婦女建立聯繫,抓住每個機會分享聖經。她也了解到了廟妓(devadasi)制度如何摧殘小女孩,但起初她無法接觸到這些女孩。

這些女孩被獻給印度教寺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爲了完成誓言或遵循家族習俗,有的是爲了解決社會問題,有的是因爲貧困的母親無法爲她們找到合適的丈夫,還有的是因爲家裡無力支付葬禮費用。於是,小女孩淪爲了一種交易品。了解到這個制度後,賈艾梅的「宣教之心備受煎熬」。

1901 年,儘管有人試圖污名化賈艾梅,稱她是「偷孩子的媽媽」,以此來嚇阻寺廟裡的女孩,一個 7 歲的女孩普裡納(Preena)還是從印度教寺廟逃了出來,找到了賈艾梅。在普裡納「認」賈艾梅爲母親的三個月內,又有四個孩子來到她的庇護下。對這些孩子來說,她成了「艾瑪」,與此同時,「拯救這些孩子的強烈願望在她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最終,艾瑪創立了杜尼法團契(Dohnavur Fellowship)。這個位於印度最南端附近的地方,成了一個特殊卻又蒙上帝眷顧的大家庭,收留了許多婦女和女孩。後來,獲救的男孩也加入進來,還有來自印度、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德國和瑞士的宣教士。到艾瑪 1951 年去世時,杜尼法團契已經擁有近 900 名成員。

《事情的本來面目》

通過《殉道的機會》,伊麗莎白·艾略特向讀者介紹了一位充滿活力和使命感的女性,她在兩大洲與邪惡勢力和文化陋習抗爭。這本書既展示了賈艾梅非凡的力量,也不迴避她的弱點和人性。

賈艾梅的一個弱點可能是與地方教會的關係。她並不太關心教會學問題。她制定杜尼法團契規則時,主要圍繞相信聖經的字面意思、相信神有能力戰勝祂的敵人,以及忠於團契這幾點。賈艾梅熱愛學習,如飢似渴地閱讀傳教士的傳記和各種主題的書籍。她也酷愛寫作,創作了大量詩歌、歌曲和超過 35 本書。

她最早也是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事情的本來面目》(Things as They Are),因其誠實地揭示了傳教工作不爲人知的一面而在傳教界引起軒然大波。賈艾梅坦率地描述了她所面臨的困難和掙扎。雖然《殉道的機會》概述了她的整體人生和在黑暗中誕生的偉大事工,但《事情的本來面目》才真正展現了,嗯,事情的本來面目。

多年來,賈艾梅爲了讓南印度人認識耶穌的真理和愛而不懈奮鬥。杜尼法團契拯救了數千名兒童,使他們免於現世的苦難和永恆的折磨。她堅持「所顯示的模式」,她相信神賜給杜尼法家庭的原則。雖然艾瑪堅持自己的理念,有時會在宣教界引起爭議,導致一些人與杜尼法分道揚鑣,但她的家人始終愛戴她。

1931 年 10 月,艾瑪不幸摔倒,導致她有部分時間臥床不起,直到 1948 年 6 月。後來,她又摔了一跤,幾乎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1951 年 1 月 18 日,艾瑪在杜尼法主樓的床上安息主懷。時至今日,杜尼法團契的成員仍對他們的艾瑪懷著深深的愛戴和感激之情。

聽到他們的呼聲

24 年前,我初次讀到賈艾梅和杜尼法團契的故事。賈艾梅的一生,走在「信心與僭妄的刀鋒上」,不斷激勵著我在所有事上追求對神的信靠和順服。通過她的故事,我也「聽到了『異教徒的呼聲』,心中難以平靜」,最終追隨那呼聲來到了印度。

如今,杜尼法的大多數建築已不再使用。院子裡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孔雀似乎比孩子還多。只有約 20 名女孩住在宿舍裡,其他人都是年事已高的長者。

當我漫步在院子裡時,身著美麗紫色和藍色紗麗的年長姐妹們會停下來與我寒暄,詢問我是如何來到杜尼法的。然後她們會立即告訴我她們的名字,並說:「我 4 天大(或 14 天大,或 8 天大)時就來到這裡了。」她們深情回憶在杜尼法的童年,以及後來被送出去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不過,最終她們都回應了神的呼召,回到杜尼法服事。這個呼召要求她們捨棄一切,過一種信靠和順服的生活。

這就是賈艾梅留下的真正遺產:通過信靠耶穌、順服跟隨艾瑪口中那位「看不見的領袖」,無數生命得到了永遠的改變。即便需要在世界最黑暗的角落服事和犧牲,這些人也毫不猶豫。我衷心希望,當你閱讀《殉道的機會》這本書時,能聽到「異教徒的呼聲」。願你追隨這呼聲,走向那些還不認識神的地方——可能是坐在你身邊的人,也可能是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other to the Motherless: Amy Carmichael’s Legacy

Sydney Dixon (悉尼·迪克森)是東南浸信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博士生。作爲宣教士,她曾在東歐生活五年,自2015年起一直在南亞服務。
標籤
宣教
書評
印度
賈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