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九個事實幫助你認識印度基督教
2023-09-11
—— Joe Carter

根據聯合國的最新數據,印度已經超過了中國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基督徒只佔 2.4%,然而信徒總量仍然相當可觀,足以使其躋身於基督徒人數最多的 25 個國家之列,超過了烏干達和希臘等所謂的「基督教國家」。

印度基督教雖然不像印度教或伊斯蘭教那樣占人口多數,但它有著豐富且耐人尋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兩千年前。它的起源、影響和對印度社會的貢獻非常深遠,儘管鮮爲人知。以下是關於印度基督教的九個事實,作爲基督徒的你應該有所了解。

一、據說是「懷疑的多馬」把福音帶到了印度

傳統觀念認爲,是使徒多馬把福音帶到了印度,多馬是耶穌最初的 12 個門徒之一。根據一個得到廣泛接受的傳統,多馬曾經到過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這是一個位於印度次大陸西南側的地區。據說他在這個地區建立了七個教會,爲一個被稱爲「多馬基督徒」(Thomas Christians)或敘利亞基督徒的社區打下了基礎。這個基督教社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區之一,它駁斥了印度基督教只是西方殖民影響產物這一說法。

二、宣教工作在 400 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影響力

印度基督教歷史與基督教宣教歷史中的傳奇故事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尤其是歐洲殖民時代的宣教熱潮,這標誌著印度基督教歷史上的一個關鍵階段。來自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在16世紀就來到了印度,建立了耶穌會佈道所,把羅馬天主教信仰引入了這一新的地區。其他殖民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和丹麥,都派出了新教宣教士,建立了教會並擴大了信仰的影響。這種努力來自不同的宗派,包括英國聖公會(國教)、路德宗和衛理公會的宣教士。

這些新教宣教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凱利(William Carey),他是英國浸信會宣教士,於1793年抵達孟加拉邦的塞拉姆波爾(Serampore, Bengal)。凱利與他的同事約書亞·馬什曼(Joshua Marshman)和威廉·沃德(William Ward)一起,對教育、社會改革和該地區語言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工作被稱爲塞拉姆波爾宣教團(Serampore Mission),爲今後新教在印度的宣教活動定下了基調。

三、是這位「現代宣教之父」改變了印度語言

基督教宣教士不僅傳播了福音,還改變了印度的白話語言。他們將《聖經》翻譯成各種印度語言的努力導致了語法和詞彙的標準化,有效地幫助塑造了這些語言。

1801年,凱利被委以重任,在威廉堡學院(ort William College)教授孟加拉語、梵語和馬拉地語。他的語言能力使他將《聖經》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孟加拉語、奧里亞語、馬拉地語、印度語、阿薩姆語和梵語。他致力於將聖經的部分內容翻譯成其他29種語言和方言。他與馬什曼一起編輯了一本博蒂亞語的語法辭典,並爲其他六種語言編寫了語法指南。凱利和馬什曼還爲孟加拉語、梵語和馬拉地語編寫了字典,並承擔了翻譯三卷本梵文史詩《羅摩衍那》的艱鉅任務。

四、宣教士對印度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傳教士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教育機構,包括中小學、專科學院和大學。這些機構提供了印度從未有過的西式教育。孟買的聖方濟各學院(St. Xavier's College)、欽奈(Chennai)的羅耀拉學院(Loyola College)和德里的聖司提反學院(St. Stephen’s College)等高等機構都是基督教傳教士建立的,並繼續因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得到印度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婦女教育沒有得到重視的時候,基督教宣教士在促進印度婦女教育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爲女孩建立了許多學校,倡導性別平等,挑戰社會傳統範式。

五、基督教帶來了整個社會的革新

宣教士在偏遠地區建立學校,爲邊緣化社區提供教育,包括爲低種姓群體和部落提供基礎教育——他們在主流社會中往往被剝奪了教育權。這是向包容性和社會革新邁出的重要一步。宣教士們積極開展活動,反對種姓制度、賤民制度、童婚和薩蒂(一種寡婦在其丈夫的葬禮上自焚的儀式)等社會陋習。

宣教士爲寡婦和被遺棄的婦女提供支持,她們往往在社會中遭到邊緣化。他們建立了庇護所和臨時住處,爲這些婦女提供安全的住處和謀生手段。基督徒倡導婦女權利,鼓勵她們在教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包括擔任教育工作者、衛生工作者和宣教士。這是向賦予婦女權利和促進她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邁出的重要一步。

六、基督教影響了印度的藝術、文學和建築

基督教在印度適應了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形成了印度文化和基督教的獨特融合。這種融合在教堂的建築、禮儀音樂和當地習俗中表現得很明顯。例如,在喀拉拉邦(Kerala),有一個名爲 "Puthen Pana" 的基督教傳統,該傳統會在受難週期間唱一首關於耶穌生活的敘事詩。印度作家寫的小說和短篇小說都在探討基督教主題和基督教人物的經歷。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阿倫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的《小事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該書深入探討了喀拉拉邦一個基督教家庭的生活,探討了種姓、愛情和社會轉型等主題。

印度有許多基督教文物古蹟,例如果阿(Goa)的 Bom Jesus 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那裡有聖方濟各的遺體。欽奈的聖多馬山也是一個重要的天主教聖地,據說那裡是使徒多馬殉道的地方。

七、印度基督教在地區差異和宗派上都非常多元

雖然基督教遍佈全國,但印度南部的基督徒約佔了全國基督徒人數的一半,南部各邦的基督教社區尤爲活躍。在人口較爲稀少的東北部,基督徒在人口中佔比較大,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山區部落。在印度的其他地區,如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果阿,基督徒人數則相對較少。

然而,基督徒居住的集中程度因地區而異,取決於當地傳統、文化以及基督教在這些地區存在的時間等因素。例如,喀拉拉邦的多馬派基督徒與該國其他地區的基督徒相比,具有獨特的文化。雖然許多印度基督徒屬於天主教(37%),但在印度也有各種其他宗派。例如,13% 的印度基督徒是浸信會,7%的基督徒屬於「北印度教會」這一宗派,另有 7% 的人則屬於「南印度教會」。

八、相當一部分印度「基督教」屬於混合主義

宗教混合主義,即不同的、往往是不相容的信仰傳統彼此之間的摻雜融合,在印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就像在美國一樣)。相當一部分印度基督教融合了其他宗教的信仰和做法,其中大多數(54%)相信因果報應的概念。許多印度基督徒相信輪迴(29%),認爲恆河有淨化作用(32%),但這兩者都是印度教的基本信仰。印度基督徒參與和其他宗教相關的習俗並不罕見,如慶祝排燈節(31%)或在額頭上裝飾賓迪(22%),這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婦女通常採用的做法。

九、逼迫仍是一個持續威脅

近年來,印度對基督徒的宗教迫害一直在增加,印度教極端組織、地方政府、民族主義甚至印度教徒都試圖通過使印度完全「印度教化」來「淨化」印度。這些逼迫者將歸信基督教的人視爲印度教祖國的叛徒,旨在消滅他們以安撫印度教神靈。印度的基督徒面臨著各種形式的逼迫,包括對教堂的襲擊、逮捕和以強迫改變信仰的虛假指控進行拘留。例如,許多村莊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線人會舉報基督徒的活動,導致了攻擊和逮捕。在一些地方,基督徒被迫離開他們的村莊,數百人因信靠耶穌而遭到監禁。

印度幾個邦的反皈依法(Anti-conversion laws)進一步助長了逼迫,往往成爲攻擊基督徒的藉口,指控基督徒試圖讓印度人皈依基督教。儘管憲法保護宗教自由,但對印度的許多基督徒來說,主日敬拜有時會相當危險。然而,儘管受到迫害,他們仍然堅韌不拔,忠於信仰。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9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Christianity in India.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宣教
印度
九個事實